里面走去。
没有任何惊喜,里面也破得很,但住的人不少。
家家户户都有老人在门口纳凉,树下还有孩子成群结队的玩耍。
看到这,孙桂香脸色有所缓和,“住的人不少,看着还挺热闹的。”
人住的多,安全性就有保障。
毕竟一嗓子喊出来,左邻右舍都能听见的地方,犯罪分子也得掂量掂量。
还没等李小南回话,周围就有热心人上前搭茬:“你们不是本地的吧,探亲来了?”
孙桂香也是自来熟,立刻回问:“大娘,怎么看出来的?”
那大娘笑呵呵道:“咱们这条巷子,都是老街坊,生面孔一眼就知道,何况听你说话,还是外地口音。”
“妈耶,大娘你耳朵真好使,这不是孩子来附近上班,我寻思来看看房子。”孙桂香夸了那大娘一句,话匣子也就打开了。
聊孩子,是华国千年不变的话题。
有了共鸣,关系自然近了一些。
在孙桂香的引导下,这大娘的底裤都快被扒干净了。
这大娘也姓李,跟他们算是本家。
李大娘家里情况也简单,老伴早年就没了,一个儿子,在沪市工作。
“孩子总让我把房子卖了,去沪市那边,可咱到了那边,谁也不认识,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那不憋屈死了。”李大娘半是炫耀半是抱怨道。
孙桂香认同的点头,“可不是咋的,留在这边,街坊邻居都熟识,说话唠嗑方便。”
“这是你闺女,还是儿媳妇?”李大娘看了眼李小南,随口问道。
也不怪李大娘有此一问,这年代,给闺女买房置业,太少了。
孙桂香笑着道:“闺女闺女,刚从海州大学毕业,非得留在省城,也没地方住,这我和他爸才来看的房子。”
听见是海州大学的,李大娘笑得更热情了,眼里满是欣赏,张嘴就夸:“有出息,人还俊,真是好孩子。”
这种场合,李小南从小到大见多了,早就练出一副礼貌又乖巧的笑容。
聊到这个份上,也快进入正题了。
果不其然,李大娘凑到孙桂香身边,小声道:“最东头靠边那家,听说是要卖,但他家房子大,要价太高,一直也没卖出去。”
这年头,信息不透明,无论是给人介绍对象还是买卖房屋,都是大事,先打听打听什么情况、什么为人,在介绍,实属正常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