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2 / 2)

道具体错在哪。

更想不出更好的政策,令大楚的百姓不再挨饿。

只能忍着,回去再多读书,多学习。

杨太傅曾经说过:这天下的道理,尽在书里。想不明白,只因读书不够。

司空陆辙等百官议论声音小了些后,突然说了一句话:“我倒是觉得,民之所以心生惰性,皆因我朝赋税太轻。”

殿中所有人一下子静了下来。

包括芈筱,也一脸愕然的看向陆辙。

只因,大楚高祖皇帝出身微末,深知百姓生活不易。

在建国之初,就定下永不加赋的国策。

除写进皇训,还写在了洛都皇宫门口的牌匾之上。

尽管八年前北胡入侵,洛都失陷,那块牌匾也留在了洛都。

但这条国策,却依旧是我大楚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

他陆辙,哪来的胆子否定高祖皇帝定下的国策?

却听陆辙又特意转过身来说道:“陛下,治国无定式,需据国情而变通。

我大楚开国之初,天下历经百年战乱,民生凋敝,人心思定,宜休养生息。

高祖皇帝这才减赋税轻徭役,并承诺永不加赋,令百姓可安心专事生产,更可令大楚更加稳定。

但,楚国百余年的安定,百姓收入渐丰,而赋税却不曾增加。

这也导致百姓惰性益增,喜享乐而不喜生产。

今我楚国被迫南迁,正应举国奋进,积聚物资,好北复中原。

因此臣认为,当增加赋税与徭役,既去民惰性,又可强盛国力,方能中兴大楚!”

陆辙话音一落,太师田培就哈哈一笑:“陆司农之谏,真可谓高瞻远瞩。”

司徒朱铭及许多附庸四奸臣的官员,也对此提议纷纷大赞。

芈筱却眉头一皱。

虽然她觉得陆辙的谏言,多半没安好心。

楚国自建国起,定下的赋税较前朝就轻了许多。

大致核算下来,平均一人种二十亩地,只需要交一亩地的税就可以了。

剩下的十九亩所产之粮,按道理应该足够吃穿用度还略有盈余。

但从本朝记载的典籍中看到,即使赋税减轻,许多百姓似乎还是会饿肚子。

并且一遇到天灾,就会饿死好多人。

真是因为赋税轻了,百姓就会变懒的缘故?

她想不明白,却也不知道如何反驳。

加赋,她内心是不同意的。

但,并没有什么用。

因为四奸臣既然提出来了,就肯定会很快开始实施。

到时给自己盖个印就行。

这推翻高祖所定国策的骂名,还得朕来背。

哎,好烦躁!

好想来一杯那冰爽的杨梅酒压一压。

正好三天了吧?

行,你陆辙气朕,朕去霍霍你儿子!

没毛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