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国庆已经过去,但大街小巷依旧残留着欢庆的氛围。
广播里播放着激昂的歌曲,但刘霞却面无表情,心头有些沉甸甸的。
知青办门口,几个年轻人正排着队登记,脸上都写满了不情愿。
早几年号召上山下乡的时候,的确有很多有志青年主动站出来,响应号召去建设祖国。
他们有理想,有抱负,决定响应号召,去建设祖国的大好山河。
但理想和现实终究有差距。
有些人受不了乡下艰苦的条件,没多久就开始反悔。
也有些人用尖锐的言词来诋毁农村的生活,在乡下挣工分,辛苦劳动的日子,被他们形容成暗无天日的“炼狱”。
回城的信件,通常都带着浓厚的怨气,就像是蒲公英的种子一样,迅速的在城市的青年群体中蔓延。
渐渐的,愿意主动下乡的人越来越少,下乡成了避之不及的苦差事。
被动员下乡的青年,也大多是垂头丧气,把下乡当成了“流放”。
只是这些人或许从来没有细想过,他们熬几年就能盼来回城的曙光,可扎根在乡土的农民,却要在大地上耕种一辈子。
有人抱怨乡下的煤油灯不够明亮,却浑然不知农妇们在这样的光线下缝缝补补了数十年。
有人哭诉挑水砍柴硌得肩膀生疼,却忘了农民们佝偻着脊背,日复一日劳作直到白发苍苍。
很多下乡青年,会把农村当成地狱,可当地的百姓,却将每一寸土地都当成安身立命的根本。
林卫东觉得,人向往更好的生活,这本无可厚非。
但同样有一群人,本来可以过更好的生活,却选择了为心中的理想壮烈牺牲。
他们本来可以安逸过完这一辈子,却甘愿放弃优渥的生活,投身战场。
他们本可以保全自己的性命,却依然抛头颅洒热血,只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
在这片大地最黑暗的那段岁月里,正是他们前仆后继,在最终解放了所有人。
与之相比,知青们仅仅是去到乡下,去见识一下生活在同一片大地上,另外一群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就哭天抢地要死要活。
这实在有些可笑。
林卫东没有在意那群年轻人的打量,他和刘霞刚走进知青办,就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
“两位同志,你们有什么事吗?”一个戴着眼镜的男干事走上前开口询问。
“我来找你们主任,我姓刘,是是刘家巷子的街道办主任,我有事情想和他说。”刘霞开口说道。
讲人情这种事,无论哪个年代都存在,更何况林卫东家里情况特殊,把事情讲清楚,知青办应该会网开一面。
男干事起身去通报。
过了一两分钟,办公室里就走出一个中年男人。
他看起来五十岁上下,身材略有些发福,脸上挂着和蔼的笑容,不过眼神却如鹰一般锐利。
“这是王主任。”男干事介绍一句,就继续工作去了。
王主任走上前,他上下打量一番,开口问道:“刘主任找我有事?”
刘霞露出笑容,“要不我们去办公室里说?”
王主任点点头,带着二人走进办公室。
“是这样的,我身边这位林卫东同志,前几天他父亲偷偷瞒着他……”
简单说明情况后,刘霞用期待的目光看向王主任:“能不能让林卫东同志继续留在城里?他这种情况,恐怕不适合下乡。”
王主任脸上露出为难。
他斟酌片刻,正打算开口,一旁的林卫东轻咳一声,摇头道:“我愿意下乡。”
“我高中毕业,应该响应号召,主动接受中下贫农再教育,帮助农村建设。”
“而且,我也愿意贡献自己的力量,到祖国需要的地方,为社会主义发展添砖加瓦!”
这番话说的大义凛然,王主任愣了一下,脸上的纠结一扫而空,取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