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没有立刻回应,而是首先看向李邦华。
李邦华微微点头,表示范景文请辞京营总督这件事他已经提前知道了。
崇祯的行为被朝堂上其他人看在眼里,震惊在心里。
这位内阁首辅李邦华竟然如此受宠!
一时间,其他各个党派的成员纷纷有了打算。
“为何请辞京营总督一职?”崇祯问。
“回陛下,原因有二。其一,工部和礼部事务繁忙,臣还兼着内阁的差事,确实忙不过来;其二,京营总督按理应由勋贵武将担任,现在京师之围已解,所以还是按朝廷的规矩办事。”
范景文说的是实话,工部现在忙得要死。一方面继续制造火药手雷,另一方面还要监造忠烈祠。
至于礼部,不久的将来将会更忙。因为崇祯提前和他通过气,大明土地司的差事大概率会落到礼部身上。
“内阁什么意思?”崇祯看向李邦华。
“臣等意见一致,应从勋贵之中选一武将担任。”
“既然如此,那朕就准了范尚书。京营总督一职不能空缺,现在满朝文武都在,你们觉得谁担任京营总督合适?”
涉及到公推,吏部尚书邱瑜一脸兴奋的站了出来:“臣荐举左都督刘文耀担任京营总督一职。”
第113章 蓟州兵变
“刘都督功劳有三!一是安全护送太子去天津登船入海;二是奉旨除掉拒不勤王的刘泽清,并率兵进京勤王;三是在通州击溃流贼,解了京师之围,功高至伟!”
“且刘都督乃孝纯皇后(崇祯之母)之侄,新乐侯刘文炳之弟,虽没有爵位,却也位列勋贵之中。”
“所以臣提议由左都督刘文耀担任京营总督一职。”
“臣附议!”
“臣也附议!”
在内阁的带领下,满朝文武几乎全票通过。
但是也有例外。
右都御史房可壮,刑部右侍郎张忻,兵科给事中曾应麟,兵科给事中的陈名夏等人站在原地既不表达同意,也不表示反对。
崇祯静静的看着他们,猜到了这些人的想法。
想必这些人怕被治罪,索性在朝堂上佛系当差了。
崇祯心中冷笑,是狐狸早晚要露出尾巴的,他只需要等待即可。
“那就按诸位的意思办吧,左都督刘文耀兼任京营总督一职。”
刘文耀也不推辞,当即跪地领旨:“臣刘文耀领旨谢恩!”
“免礼平身!京营总督的差事不好当,要让京营土兵在最短的时间内拥有与敌军精锐一战的能力。”
“臣谨遵圣意!”
“既然京营总督有了人选,那么李阁老继续吧!”崇祯表情平淡。
李邦华再次出班,拱手说到:“朝廷九边已失八边,只有蓟州一镇可守!当务之急是在蓟州布置重兵,抵御流贼和建奴。”
李邦华的话刚说完,兵科给事中曾应麟忍不住了,他拱手问:“李阁老,你说的道理我们都懂,但钱从何来?兵又从何来?”
“户部前些日子虽然有不少银子入库,但边军欠饷尚未补发,各地的军饷也都有亏钱,一旦把这些钱都花了,国库的那些钱怕是不够吧?”
“况且蓟州屡次兵变,不应在此驻军!”
曾应麟自以为说的有理有据,所以语气十分不友善。
在他的认知里,朝廷现在满打满算也只有一千万两银子。其中养心殿后面挖出二百万两,成国公府上查抄几百万两,在离京的勋贵手里抢了几百万两,仅此而已!
而且蓟州有过两次兵变,确实有不适合继续驻军的理由。
李邦华心中冷笑。
虽然他不知道内帑有多少钱,但国库存银超过了一千万两。
这些钱肯定够用。
实际上国库加内帑存银已经超过了两千万两,如果算是其他财物折银,总数逼近三千万两。
而且九边大军已丢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