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围剿计划(33 / 34)

武将的谥号。

在明代之前,谥号忠武是对武将的最高奖赏和认可。

到了明代,朱元璋为了表彰徐达的功绩,给了他武宁的谥号。而忠武的谥号给了冲锋陷阵的常遇春!

二者级别属于平起平坐。

兵部侍郎王家彦出班说道:“陛下,臣以为孙传庭战死沙场,理应按照武将的谥号给予追封。考虑到孙督师的功绩,臣以为应追封谥号忠烈。”

“臣附议。”

“臣也附议。”

大明朝谥号是忠烈的武将并不多,有张辅、徐忠、李如松等人。

崇祯没说话,看向李邦华。

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皇帝想做什么不能提,而是要通过大臣的嘴说出来。

观点错了或者事情办砸了,有大臣背锅,皇帝没有错。

李邦华出班拱手:“陛下,臣以为应赠与忠武谥号。”

“臣以为不妥!”都察院左都御史施邦曜站了出来,“大明朝忠武谥号是对武将的最高荣誉,被赠与忠武谥号的常遇春、刘荣、张玉(初谥忠显)、薛禄、郭登、张庆臻不但冲锋陷阵战功赫赫,还有对国家社稷有惊世之功。”

“臣以为,孙传庭不符。”

李邦华看着这位曾经的属下,一脸平静的说道:“传庭才武绝人,他的功劳非你我能评价的。就凭他擒高迎祥、破老回回、败渭南大贼就能担得起忠武的谥号。”

“任陕西三边总督时无钱无兵无粮,亦能在汝州大破李闯贼,如果不是天降大雨道路泥泞粮草不济,孙传庭不一定败!”

李邦华看向崇祯:“陛下,臣以为追封孙传庭谥号忠武没有问题。”

第256章 以兵代赈,以工代赈

皇极殿内,文武百官各抒已见。

这种事犯不上争吵,所以平日里朝堂上互相指责打骂的场景并没有出现。

商议了一会,崇祯拍板确定了孙传庭的谥号。

“赠孙传庭为太子太保、追封平远伯,赐谥号忠武,列祀旌忠祠。”随着王承恩念完旨意,对孙传庭的封赠也告一段落。

紧接着。

战死的前山西总兵官周遇吉,前宣大总督卢象升,前蓟辽督师孙承宗等人皆被封赠。

至于被处死登莱巡抚孙元化和前陕西总督郑崇俭,崇祯则没有给他们进行平反。

此二人是他亲自下令处死的,如果给他们平反,就等自已打自已脸。

身为大明皇帝,他不要面子吗?

身为皇帝,有时面子比性命还重要!

至于平反的工作,他已经悄悄记在心里,留给朱慈烺去做。

届时这位大明皇帝既能笼络人心,又能稳固皇位,一举两得!

短短一个多时辰的讨论,让朝堂上的气氛越来越压抑。

尤其是与这些被追封之人交好的人,他们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该难过。

高兴的是,朝廷和皇帝没有忘记他们。

难过的是,他们都死了。

他们为大明而死,为大明而亡。

如果这些人都还活着,大明朝肯定是另一番景象。

虽不是中兴之治,至少李自成张献忠之流无法猖狂,辽东建奴也不可能将明军逼回关内。

等朝堂再次恢复平静后,李邦华一脸严肃的站了出来。

“陛下,臣有本奏。”

“准奏。”崇祯坐在龙椅之上,假装毫不在意的说道。

“遵旨。”

李邦华拱手说道:“今内有贼寇,外有鞑虏。天灾不断,人祸不息。”

“朝廷虽然免了全国的田赋,但还是有很多地方颗粒无收,导致饿殍遍地。臣与内阁几经商议,决定用赈灾之法平复流民。”

赈灾?

朝堂上更加安静了。

赈灾可是一件大事。

朝廷虽然有一套完整的赈灾体系,但乱世之下很难按照规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