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穿越(3 / 4)

蒙古草原那样。

但到了非洲,恩斯特看见了不一样的景致,稀树草原可以说是树木和草原结合的独特景观,看起来十分赏心悦目,水热条件远超蒙古草原,从小到大的历史中都将蒙古那个地域形容成国家北方的苦寒之地,而非洲的稀树草原却是实实在在的自然天堂。

这里的农民一般也能有个不错的收成,而且是建立在粗糙的种植方式上的,当地农民最大的苦恼可能是取水灌溉比较费劲,缺乏水利工程和基础的农田灌溉系统。

当地人的生活水平也不算太差,比较粗糙的生活方式也能让贫苦的非洲人安然自乐。

因为地处热带草原的原因,水果和肉食可以得到一定的补充,加上粗糙的小农经济形态,比古代东亚王朝末期的农民生活水平还高一点。

当然生活态度也是重要的因素,在近百年的殖民史中,被西方人硬生生从原始狩猎生活方式拉到现代社会。

非洲人的观念没有及时转变,在东亚人复杂而精细且又天经地义的生存模式在非洲是难以体现的。

工业条件在非洲也有一大特点,这里的矿产资源不像网上所说的那么优越,仅以坦桑尼亚为例。

这是个矿业开采出口的国家,但是很多主要矿产资源实际上没有想象的丰富,煤铁铜石油都有,但是相比那些真真的资源大国反而不太多。

很多资源在世界上都排不上号,但是因为极低的工业化水准造成了矿业资源的富裕。

自己的印象里东亚是贫矿国,实际上和东亚的高度工业化有关,但是拿出实际的矿产资源储量对比坦桑尼亚就是弟中弟。

单丛煤铁石油这三样来说,东亚都有世界级的大矿,最次的石油也有好几个数的上名的大油田。

坦桑尼亚在发现东部海岸石油前也算是贫油国。但是坦桑尼亚却不是人们传统认知里的小国。

从国土面积来说,94万平方千米,几乎是东亚的十分之一,但是东亚单西北的沙漠就占去近四分之一的面积,还有海拔过高不易开发的高寒高原,数不清的山脉,只有东部具有可观的农业开发条件。

坦桑尼亚主体是高原,但是高原海拔不太高,地势起伏相对平缓,而且赤道穿插而过,温度适宜,降水适中,反而造就了非洲知名的农业国,坦桑尼亚的综合自然农业条件在非洲估计仅次于尼日利亚。

从人口上看,坦桑尼亚也是国际上标准的人口大国,已经越过了五千万人口大关,还在极速增长中。但是坦桑尼亚还有许多未开垦的土地,渔业资源没有充分开发,人口极限不止于此。

至于说工业条件,虽然矿产资源不是很丰富,但是要看和谁比,至少欧洲的一群中小国家望尘莫及。如果满足初级的工业化是完全够用的。非洲整体矿产资源在各大洲中不算丰富,资源集中在南非和西非,以及石油资源独树一帜的北非,坦桑尼亚的矿产资源在非洲也是中等之资。

交通上坦桑尼亚也还不错,位于印度洋传统的商业航道上,达累斯萨拉姆是非洲少数知名大港,在苏伊士运河开通之前,是重要的世界级商业节点,印度洋畔的明珠,历史上一时兴起的阿曼帝国就在此建立了分号——桑给巴尔王国。

由此可知坦桑尼亚的各方面条件都不差,那为什么发展水平这么低呢?

在恩斯特去非洲工作之前,受传统媒体影响,认为非洲贫困的原因只有一个,非洲人很懒,靠天吃饭。

但是来到非洲之后恩斯特发觉这种想法的片面性,这是一种表象。

多种因素才是造成非洲贫困的来源,在殖民者到来前,非洲大陆整体文明水平就很低,撒哈拉沙漠的隔绝导致非洲南部大多数地方是文明沙漠,只有西非和东非的埃塞俄比亚发展出了独立的文明,且极大受到了阿拉伯人的影响。

西非的班图人是最早向南开拓的人群,但是班图人也只是发展出了早期国家的文明特征,技术水平极低,向南迁徙还要穿越刚果雨林,和中非大草原这种野兽遍地的区域。中东的阿曼帝国在此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