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马石桥市场(2 / 3)

几年前,一场莫名的瘟疫,我丈夫兄弟四人无一幸免。这些年来,维持家中的生计,到主要在我,别看我是个女流之辈,做生意公平持正,江湖上倒也是蛮认可的。”

她交代这几句场面话就是等着我们开口谈生意。

钟九城却对着我,挤了一下眼睛,无奈之下,我只好顶了上去:“我们也是早闻贵和山庄在古玩行中的大名,只是无缘拜见。幸亏钟九爷引荐,今天终于了了心愿。”我一边客套,一边想着钟九城为什么突然来这一出,提前也不商量,这是要我和她谈什么生意呢。

管他呢,我就将就着把这个皮球踢回给他,他智计百出,总有办法。

我说:“前些日子,我得了一件好玩意儿,但我们见识短浅,门路又窄,也不认识行里的大家。看着这个玩意儿也像是个东西,所以想着冒昧让贵和山庄的老师们给掌个眼。也算是求教了。”

古玩行的生意,不同于其他的三百六十行,其实是最为讲究。卖不叫卖,叫让。买不叫买,叫匀。

自古以来,胸无点墨,目不识丁的人做不了这个行当,但凡在行业中有点成就的,多少都能有点博古通今,上知天文下熟地理的知识积累。

能把买卖做的像写文章,开口诗书,闭口词赋,引经据典,激扬文字可能都是为了给手里那件宝贝讲故事,做铺垫。言谈举止间得透着文化气,书卷味,方才显得这件东西的价值。

这是个文化行当,明知对方在作秀,还得捧着撑着,有来有往,最终是否成交并不重要,这套议程却丝毫马虎不得。

古玩行的规矩多,这些规矩确实行内人还是行外人的最明显的标志,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老练的古玩人跟你聊两句就知道你是不是行业内的人了。

因为古玩是最没有价值标准的东西,在我眼里一文不值,在你那里可能就价值连城,看人下菜碟,这是古玩行列,常有的事。

我这番话说出来,简含春岂能不知我把皮球踢给了钟九城,她满脸含笑,把眼光转向了钟九城。

钟九城脸上神色安然也不知我这球踢的对还是不对。他从怀里拿出那段早上在鬼市上换来的七彩绳索,放在桌上,说:“路兄弟偶然得来的便是这东西,我一路上研究了半天,愣是没看出来出处,这不就巴巴的赶过来让简姐看看!”

简含春对那段绳索却看都不看,郭管家拿了个浅色的木盘,带了手套将那绳索小心翼翼的放在木盘上,端在了简含春的眼前,简寒春,这才看了过去。

这也是古玩行的规矩,东西未到讨价还价的时节,顾主一般不会轻易用手去碰。一旦用手去碰了,那就表示这玩意儿入了眼,把玩鉴定无误,就可以谈价格了,这些繁文缛节,其实只是为了后面的谈价格,打心理战而已。

简含春风轻云淡的看了那绳索一眼,笑道:“路兄弟说话不尽不实,这个东西怕不是几天前得的吧?”

钟九城立马抢话:“你看看,我就说了嘛?路柯学,你非要说试试简姐的眼力,人家一眼就看出来这是你今天一早才得的东西,我说的没错吧,专家就是专家!”说完夸张的咂舌不已。

简含春不理钟九城的插科打诨,对着我道:“路兄弟可知此物是和来历?”

我只有硬着头皮说:“买家和我说,这叫捆仙索,是江湖上彩门里面的东西。说这是津门彩门班子朱仙姑用过的捆仙锁,咸丰年间,朱仙姑蒙慈禧太后召进宫中表演戏法,后因这捆仙锁实在神奇,被慈禧留在宫中。后来清朝灭亡,这捆仙锁流落在外,恰巧被我撞见。也不知是也不是。”

顾瑶几人见我随口胡诌,差点儿把一口茶喷出来,强忍着笑容,低头不敢看简含春。

简含春却似乎不为所动,说:“路兄弟,看来你是被人家骗了!”

我假装吃惊,说:“啊,都归我才疏学浅,还要学人家收藏古董,这…这不是平白吃了个大亏吗?”

简含春说:“傻人有傻福,误打碰误着,你不但没吃亏,还赚了大大的便宜。说说吧,这个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