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身份地位仅在曹真之下的夏侯楙,而是一位面色骏刻的文士。
这位文士杨阜,字义山,乃是天水冀县人士。
杨阜的家族是凉州有名的望族,所以他年轻的时候就得以担任凉州从事。
后来他因政绩逐步升迁为凉州别驾。
若单单是如此的话,曹真还不会对他如此看重。
曹魏最不缺的就是名士。
杨阜真正让曹真瞩目的是,当年马超席卷凉州时,是杨阜在其中出力甚多,才让马超最后饮恨败北。
最重要的是,在当初曹真力主出兵时,关中的大臣几乎都反对他的这个举动。
当时杨阜是少数的几个支持他的臣子之一,并且曹真当初之所以能转战千里,是杨阜为他排解了后勤的压力。
每个事例都足以证明杨阜是不可多得的大才。
因为这一点,所以曹真成为关中的一把手后,他向曹丕力荐杨阜。
现在曹真可是曹丕心中的定海神针,只要曹真提的要求,他没有不答应的。
于是就在月前,曹丕的诏令到达,拜杨阜为关中护军,凉州刺史,成为曹魏方面事实上的关中二把手。
曹真对杨阜的信重是有目共睹的,他其实不太在意别的大臣看完这封情报的反应,但是他却特别在意杨阜对此事的看法。
杨阜在看完情报中的内容之后,脸上先是浮现惊诧之色。
他没想到糜旸会突然来这一招。
但随之而来的,他的脸上便是浮现凝重之色。
可是与杨阜恰恰相反的,在场的王双、郝昭、费耀等将领看完情报中的内容之后,脸上却尽皆浮现喜色。
在座的诸将中,以王双的性格最为火爆。
王双,字子全,他与杨阜一般皆是出身于凉州望族。
但是与杨阜不同的是,王双自幼酷爱刀马,长大后更是身长九尺,熊腰虎背,完全不像一个士族出身的子弟。
数月前曹真镇压河西叛乱之时,曾在凉州招贤纳士,王双就是那时加入曹真的大军中的。
而王双在加入曹真的大军中后,善于一双流星锤的他,因为自身的勇武屡立战功,甚至河西胡族首领之一的察余,便是被他亲手斩下首级。
因为这样的战功,王双也渐渐得到了曹真的看重。
如今年纪不过三十的王双,已经是一名偏将军了。
性格直爽的王双在看完情报中的内容之后,他立即站起来对着坐在上首的曹真进言道:
“糜贼竟然敢自乱梁州,如今梁州内部不稳,正是我军攻打梁州的好时机呀!”
王双声若洪钟,因为声音过于响亮,他的建言在议事厅中产生了阵阵回响。
而听着那阵阵回响,在座的诸将脸上都流露出赞同的神色。
尽管王双表面上五大三粗的,但他毕竟出身士族,基础的见识还是有的。
当世的人都知道对地方豪强下手,是肯定会引起不小的内乱的。
而敌有内乱,的确是一个绝佳的进攻时机。
再加上目前关中的秋收渐渐接近尾声,关中诸粮仓中储粮丰盛,具备魏军远征的必要条件。
还有由于河西一战大获全胜,目前关中的魏军士气都十分高昂。
在这三方面的有利条件之下,王双会主动建议曹真征伐梁州,也是很正常的事。
只不过哪怕是心腹爱将出来建言,曹真也只是笑着让王双先行坐下。
随后他将目光看向了杨阜。
他一直在等着这位智囊的建议。
见曹真将目光看向自己,杨阜这时也已经思考好了一切,于是他便起身对着曹真一拜道:
“凡战者,必知天时地利人和。
现今虽然人和在于我军,然天时与地利皆在于梁军。
故而我军不可擅自出战。”
听到杨阜竟然出言阻止自己出兵,曹真的脸上浮现些许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