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T-34坦克!(4 / 9)

的112厂,位于下塔吉尔的183厂,位于鄂木斯克的174厂,投产时间分别是1944年的1月,3月,6月。T-34/85是T-34系列中产量最大者,战后仍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役。

各型T-34战时产量逾5万,是苏德战争期间产量最大的坦克类型。远远超过德国所有坦克的总和,成为伟大卫国战争胜利的保证。

T34坦克作为苏联在二战中的主战坦克,在数据上的性能与在实战中的性能优越起了一定作用。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坦克*作简单,毫不夸张的说,一个从没有学习过坦克驾驶的农民可以在几天内学习怎样驾驶T34。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城市内的工厂里的工人正在努力的制造T34坦克,每当纳粹的军队开来时,坦克修理厂的工人就驾驶T34坦克与纳粹军队作战。

库尔斯克会战,是二战中最大的坦克的决战,苏联的损失就达6064辆,导致其损失之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坦克乘员战前训练严重不足。如此简单的坦克,快速的生产可以迅速补充作战损失但坦克手却需要时间,但这种简单易造的坦克仍受到各国的喜爱。特别是那些生产力低下的小国。需要注意的是德国的坦克虽然设计精密但产量不足,所以在大量战斗中德军在坦克数量上一直处于劣势。

包括T-34/76在内的各型苏联坦克也存在明显缺陷,主要是没有全部配备车际无线电联络设备,一般是几辆T-34中只有一辆指挥坦克拥有无线电设备,坦克之间联络还依靠旗语。同德国主战的各型坦克(Ⅲ、Ⅳ、Ⅴ、Ⅵ)基本都配备无线电相比,协同作战能力相差不少,所以当编队行进作战时难以充分发挥坦克的优异性能,特别是遭遇突发情况时应变能力差。

所以由一辆性能不怎么样的Ⅲ号坦克,击毁多辆T-34的战例屡见不鲜。后期随着T-34/85坦克无线通讯设备的改善(同时增加一名无线电通讯员),这个弱点才逐步改观。此外其可靠性并不见得高出德国的四号坦克,据A.V.Bodnar回忆就称德国的装甲机器抛锚率更低,至少在41年开战的头两个月内,一半以上损失的T-34都是因故障被放弃.在41年T-34共损失2300辆,全年生产了3014辆.在二战苏军坦克中,T-34可以说是大名鼎鼎,不论是T-34/76还是T-34/85,其性能和特点也都是耳熟能详,T-34家族中还有一个火力超群但却不太为人所知的兄弟——T-34/57“坦克猎手”。

说到T-34/57,就不能不提到ZIS-2型57毫米反坦克炮,这种身管长度达到73倍径的反坦克炮正是T-34/57所装备的ZIS-4型坦克炮的原型。1940年,针对德国可能出现的重型坦克的威胁。

苏联军方认为,现有的45毫米团属反坦克炮已经不足以应付可能出现的装甲威胁,于是提出了多个反坦克炮的研制计划,格拉宾设计局承接了107毫米和57毫米口径反坦克炮的研制任务,F-31型57毫米超长身管反坦克炮就在其中。(事实上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吓唬自己,德国真正的重型坦克VI型——虎式在1943年才投入实战)

[事件详细情况为:1940年6月13日,苏联安全局(其实就是间谍局)的头子S.Timoshenko向苏联的中央提供了一份情报,里面提到了德国已经装备了新型的重型坦克(其实是缴获的法国2C坦克),红军现有的45MM坦克炮已经无法击穿他们的正面装甲。此报告立即引起了苏联中央的震动。

1940年10月,F-31型反坦克炮的原型制造完成,并顺利通过了工厂和军方的测试,1941年初,F-31获准服役并改名为ZIS-2(92#工厂获得了“斯大林工厂”的荣誉称号,简写为ZIS(ZavodimeniStalina),所以该厂研制的火炮被称为ZIS型),或称为1941型57毫米反坦克炮,这种火炮可以以近1000米/秒的初速发射重3.14公斤的BR-271穿甲弹,在1000米距离上可以穿透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