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34/57停产的命运。
单纯从技术角度上讲,T-34/57是一种很成功的坦克,它的尺寸,速度,重量,防护方面跟T-34/76相比几乎没有变化,尽管火炮口径比T-34/76小,但由于身管倍径长、初速快,导致火力尤其是反坦克能力反而有极大的提高。
然而T-34/57火力的提高却是以成本的提高和增加火炮工艺复杂程度为代价的,这就为T-34/57的前途蒙上了一层阴影。在苏德战争中我们注意到,苏联军队更看重武器的性价比。
无论是坦克、飞机还是火炮、枪支,威力大、价格低廉、生产便利、低维护要求的武器总是受到青睐,反之则遭到否定。当苏军发现威力较小但是却廉价的火炮足以面对当前的威胁的时候,ZIS-4型57毫米/L73坦克炮的超长身管导致工艺的复杂化和成本的成倍提高就顺理成章地成为T-34/57停产的最重要理由——价格高昂但又无用武之地的屠龙之技自然不会得到垂青。这直接导致了T-34/57和ZIS-4与ZIS-2在1941年11月兵工生产调整中的第一次停产。
当1943年德国虎式重型坦克出现的时候,T-34/57的命运似乎产生了转机,因为当时现役的苏联坦克炮在它的厚重装甲面前显得威力不足。但成本过高的问题始终困绕着这位优秀的“坦克猎手”。作为ZIS-4的对手,当时有多种85毫米坦克炮正在进行研制,其威力与ZIS-4M相当可成本低不少,在寿命和可靠性方面也超过ZIS-4/4M,这一切注定了T-34/57Model1943只是一种应急的过渡产品。危机一过,它就成了抛弃的对象。无论是T-34/57坦克还是ZIS-4/4M坦克炮,其致命的弱点都不在它们的性能上,而是在它们的成本和复杂工艺与当时苏联军队的需要和军工指导思想背道而驰,所以尽管性能十分的优异,也只能生不逢时了。
通过不断总结战场上的经验,T-34坦克也在不断地改进中,其中有些改型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如T-34/85。但其中也有不少失败的型号,T-34/100无疑是其中最受注目的一种。
由于德军重型坦克在战场的出现越来越多,T-34/85在战斗中已无法有效对抗德国重型坦克,因此苏联工程师打算以100毫米坦克炮取代T-34/85上面的85毫米炮。1944年7月,两份分别来自KB92和KB183设计局的改造计划被提交了上去,最后KB92的设计师A.Savin的计划获得了通过,他被命令用ZIS-100型100毫米坦克炮(这种坦克炮是在ZIS-S-53的基础上研制而来的)取代T-34/85上面的85毫米坦克炮。但因100毫米坦克炮的体积过于庞大,T-34/85的炮塔根本无法容纳,因此苏联工程师只能重新设计了一种炮塔,新的T-34/100样车的车体已经加长,而炮塔座圈则加大到1700毫米,但还是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1945年2-3月间,苏联人在没有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就开始打算用D-10-34型100毫米坦克炮代替ZIS-100坦克炮,D-10是苏联二战中威力最大的坦克炮,其发射的RB-412B穿甲弹初达到895米/秒,弹重15.59千克,在1500米距离上以60度命中目标时穿甲厚度为100毫米以上,1000米穿深185毫米(高速穿甲弹可达200毫米),换句话说他可以在1500米击毁所有的德军坦克,而且射速可达4-6发/分,这些数字看起来的确是让人动心。但在实际使用中却被发现是不合适的,由于D-10使用的是定装弹药,因此炮弹长度近一米,因此在装填时会限制装填角度,反过来又影响射速,也会影响炮手对目标的瞄准和跟踪,因此这种改进型号最后也没能投入生产。
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史学家们一直认为在1943年7月12日苏德双方共有1500余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在普罗霍罗夫卡激战,普罗霍罗夫卡坦克大战也因此被认为是人类战争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