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太姥爷也就是外曾祖父叫萧敬轩,是冀东地区一个颇富传奇的人物。其父亲萧大轱辘是满族旗人,清末曾在避暑山庄当差,是个管理纳奉的小吏。当时的避暑山庄自咸丰驾崩后已荒败几十年,皇室无暇顾及,因此萧大轱辘虽然赚的不多,但差事清闲。
大清朝完蛋后,萧大轱辘就没了营生,整日便出入烟馆妓院。相比父亲萧大轱辘,萧敬轩算是心思细密,怕是父亲早晚要败光家产,所以当时才十八岁的他就背着父亲卖掉了一套从山庄里盗出来的黄花梨家具,用这笔钱加上一些积蓄先后在东川一带购置了大量的土地。没过三五年,就在东川一带建成了最大的地主庄园——萧家大院。
萧敬轩下有三子,长子萧延瑜,也就是我的外祖父,自幼聪慧,好读诗书,后来成了东川萧家镇唯一的私塾先生;次子萧延珩,小时多病,曾被送到红石峰红松观奉道(当时认为出家人命硬),后随道长自研医典,医术颇高;玄子萧延珪,也就是小姥爷,据说是三子中最顽劣的一个,自小就不学无术,当时远近一提萧家小少爷,没有一个不皱眉的。
在冀东地区,教书匠、赤脚医生都被老百姓俗称“先生”,萧延瑜是萧家大院长子,为人儒雅大方,建国后在小学当教师,也就被大家称为“大先生”;萧延珩虽出身大家院,但因久居道观,颇具济世情怀,常常舍药看病,和佃农租户最为亲近,受称“二先生”。坏小子萧延珪称“萧三先生”,这倒不是别人对其尊称,而是其偷学道术后的自称。
在东川,关于萧延珪道术如何修来的传说很多。一说是其偷学了祖父萧大轱辘从避暑山庄带回的道书《冀东异术》,一说是其得到了一位云游至此名师的真传,还有更加荒诞的说法,什么梦中神人教化、狐仙点播、雷击异化等,但真实原委谁也说不清。大家只是知道这位萧家小少爷突然间就会了许多阴阳方术,常常离家十天半月,出没于深山老林,在家的时候还主动给别人家操办白事,选脉定穴,驱凶聚魂。
尽管萧延珪离家已几十年,但关于他阴阳方术造诣的赞誉仍不绝于耳,地方小阴阳先生们一旦遇到什么难缠的异事,往往都会长叹一口气,“唉,这要是萧三先生在就好了”。
萧三先生最著名的故事是“定穴北山契丹墓”。最初的时候,大家都认为这位地主少爷钻习阴阳术完全是心血来潮,谁都没把他当回事。
建国初期,热河文物考察队入住萧家镇,对镇北秃头顶进行了考古挖掘。种种资料显示,辽末曾有一位窦姓重臣厚葬于此,但是考察队花费整整两个月时间仍确定不了墓址。由于北山磁铁矿丰富,一切金属探测设施都受干扰,除了找到几座规模不大的小墓外,主墓挖掘工作迟迟没有进展。
萧延珪听说文物考察队来镇考古挖掘的事后,三番五次“毛遂自荐”要为考察队打下手,当时的考察队长是一位留英考古学博士,向来对国内这些装神弄鬼的神汉嗤之以鼻,所以直接拒绝了萧延珪的请求。倒是那个蒙古族大胡子副队长颇为活络,架不住萧延珪吹捧,一起喝过几次大酒,便劝主队让这“三先生”试一试,权当死马当活马医。
萧延珪在大胡子的推荐下,终于走进了考察队指挥部。那天一大早,萧延珪独自一人爬上了秃头顶,俯首细看,只见秃头顶坐北面南,两翼山段微微前耸,中间洼处正中央突出一山丘,丘前是一处开阔平台,台下直对远处的南溪。综合来看,此处犹如一把太师椅,正是藏风纳气之地,尤其凸起的山丘,山水芳邻,正和“山主人丁水主财”之道。按理来说,这位辽代贵族的墓址就该坐在山丘前的平台之上,但是考古队在那已挖掘数日,仍是一无所获。
萧延珪从山顶下来信步走到挖掘现场,呆呆地看着工人挖出来的积土好一会,忽然开悟。他抬头向两侧山翼远望,这俩边的山坡虽不陡峭,但却奇松异柏茂密,山不露体,气势非凡。萧延珪点点头,已明白其中的玄机,便信心满满的下了山。
回到指挥部,萧延珪建议留学博士和大胡子于秃头顶西侧山翼中间的平台部分挖掘。留学博士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