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问道(2 / 2)

道士往往处于下风,道家理论体系的缺憾的硬伤,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而在唐代,道家的许多流派都还没出现,理论上的不完备之处更大。

整个道家都这样了,这个入世尚浅的小道士,更是没有摸到如何论道、如何证道的门槛。

当体系严密的西方哲学思想逐一地展现出来的时候,他顿时就被紧紧地吸引住了,对于追寻万事万物本源的“道”为己任的道士来说,由感性地反映物质世界,到知性地体会人与这个世界的更深层次的东西,再到理性地、辩证地认知世界的本源的学说。不正是一条可行的大道吗?

继而,又说到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这却是王延兴认真地学了很多次的,无论是在学校课堂还是在毕业之后的历次党校学习。这再说开了,更是无边无际,什么认识论、矛盾论、辩证法等等,展开了说,铺开了说,说着说着,突然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一个基点是什么?是唯物!就是精神不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而自己竟然魂穿了,那本身就是最大的不唯物,这不把马克思主义的根基都挖掉了吗——滔滔不绝的演讲就像猛踩了刹车一样,截然而止。

话题一转,又切到了康德,开始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

就这时候,刘忠过来了。

吕奇恋恋不舍地放了王延兴,心里却是无比的震撼。就好像,一个人,一直呆在屋子里,通过房顶的小明瓦看天空。突然,有一天,有人把门推开了,把他带了出去,让他看到满天繁星时的感觉。才发现,外面原来有一个全新的天空啊!

当然了,王延兴究竟不是哲学专业的,他所读哲学其实很有限,他理解的也并不算通彻,而他选讲的黑格尔、马克思和康德的学说之间,本身就存在巨大的差异,甚至是激烈的矛盾,这在吕奇听来,却又是合理的:王延兴若是已经以不到弱冠,就能对大道的探索达到了天衣无缝的程度,那自己还怎么跟他一路同行?跟在后面吃灰还差不多!

王延兴不知道吕奇是怎么评价自己的,现在也顾不上去知道了。因为他要面临的是一个自重生以来的第二个问题,也是最严肃的问题:怎么解释自己醒来之后的变化!一些变化是已经表现出来的:对父亲王潮和祖母徐氏的态度等等,更多地是还没显露的:与古人之间思想上的巨大差异。

而这些差异迟早是会暴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