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的还好说,李川最痛苦的事情是解手不方便。开始几天,李川只能在屋里方便,一般都是明和母亲伺候。
李川很不习惯,每次都要明和母亲出去,靠着一条好腿支撑,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完成解手任务。
一个星期后,李川好多了。他突然想起,父亲有一年髌骨骨折,姐姐买给父亲的多功能便椅。
李川吩咐妹妹:“阿玥,把那个凳子拿过来。”
阿玥奇怪地问李川:“阿兄,什么是凳子?”
李川不耐烦地说:“就是那个坐的。”
阿玥恍然大悟地点头道:“哦!阿兄说的是胡床吧?”
阿玥把凳子拿过来,李川高兴地说:“对对对,就是这个胡床。”
李川拿着凳子思量了一会儿,再次吩咐妹妹:“阿玥,去请父亲。”
“哎!”阿玥脆生生地答应了一声,蹦蹦跳跳地跑了。
看父亲进门,李川急切地说道:“父亲,孩儿有一个想法需劳烦父亲。”
看儿子这几天渐渐恢复正常,父亲很高兴。看来,并没有像第一回请回来的那位郎中说的,摔伤了脑部。
他亲切地说道:“明和,你说说看。”
李川恳求父亲说:“父亲,您能不能帮孩儿做一个胡床?”
父亲诧异地问:“你手里不正是胡床吗?”
李川连忙解释:“对,但孩儿想要一个中间掏空的胡床。”
李川说着,拿着实面的胡床给父亲比划起来。
父亲明白了,痛快的说道:“这个简单。只是父亲做出的胡床没有那么精致。”
李川激动地说:“谢谢父亲!孩儿可以帮您一起做!”
在李川的指挥下,明和的父亲用木头帮李川做了一个简易的“便凳”。
明和父亲直到亲眼见到李川使用,这才知道“便凳”的作用,直夸明和聪明。
正巧,这时候郎中上门检查李川的伤势。
郎中看到便凳,奇怪地问明和父亲:“此胡床如何使用?”
李川和明和父亲哈哈大笑。
明和父亲为郎中演示了便凳的使用方法,大夫摸着胡子也点头称是,大为惊叹。他提议道:
“此物甚好,某家有一位病人正需此物,烦请二位费心再做一胡床,顶今日诊金,如何?”
听说能顶诊金,父亲高兴地说:
“好好好!如此甚好!”
明和父亲和李川第二次做的便凳比第一次精细多了。
郎中来家后,看了很满意。一高兴,又定做了几个,并付了定金。
李川解决了自己的尴尬,又得到了父亲的夸奖,一举两得,加上脚上的伤好多了,心情慢慢好起来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李川同明和父亲、母亲聊天,渐渐知道了这家的情况。
巧的是,这家人也姓李。
更巧的是,现在居住的兰陵坊,正是自己出车祸的小寨所在地。
看来,冥冥中自有天定。
原来,李川竟然还生活在原地,只是时间发生了错位。
李川算算,此时应该是唐玄宗李隆基刚刚当上皇帝的年代。
自己的新身份是李明和,李家的三儿子,今年十四岁。按照大唐户籍制度,还未成年,属于“小男”。
李明和的父亲李连君是一介平民。知书达理,性格淳朴,为人厚道。
因为读过两年私塾,略认得几个字,是一位小吏,算是官府的基层办事人员,做一些登记、收税等的跑腿工作。
李明和的母亲陈氏,温婉贤良,在家操持家务,照顾老人,闲暇时纺线织布,帮大户人家裁剪缝制衣服,补贴家用,增加收入。
李明和的大兄顶替有钱人家的孩子入了军籍。二兄早早出家做了僧人。李明和还有两个妹妹,年龄尚小,户籍上备注“小女”。
一个月过去。李川的伤在李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下终于养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