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妪道:“世道艰难,公子不如将鱼卖掉,换回些粮食,可多度些时日。”
“这老妪居然一条鱼也舍不得吃。原来秦末时期的百姓,日子这么艰难,难怪历史上那么多人要造皇帝的反。”韩淮楚笑道:“没关系,待我明日去山林中打些野味,送与大娘去卖。”
老妪便听从韩淮楚之言,准备剖鱼,不料一时之间找不出刀具。正着急间,只见韩淮楚从囊中取出一个东东来。
那东东明晃晃,上面有刀有剪用锉,还有其它许多老妪叫不出名的工具。韩淮楚把那东东递给老妪,老妪一见,脸色顿时大变,喝道:“公子到底什么人?这物器从何处得来?”
“物器?怎这般文绉绉?”
也是韩淮楚一时大意,把瑞士军刀拿了出来。这要在现代也不稀奇,许多人搞不到正宗的就收藏一把水货。但这是大秦朝,那上面的开瓶器,螺丝刀之类的工具老妪何曾见过?遂对韩淮楚的身份起了疑心。
韩淮楚寻思,“这大娘赐我以饭待人真诚,看来也不是奸险之徒,干脆就实话实说。于是说道:“不瞒大娘,其实我来自两千年之后。”
那老妪的反应也在韩淮楚预料之中,一听便大惊,诧道:“两千年以后!你可是来自未来?”韩淮楚点头道:“正是。”
哪知那老妪突然说出一句话来,倒把韩淮楚震住:“项少龙你可认识?”
“这老妪居然知道项少龙!”
韩淮楚此行的目的正是寻找项少龙,一闻老妪之言,惊喜交加,问道:“大娘知道项少龙的下落吗?”
老妪眼望天际,半响不答,人似乎痴了。
一个老妪怎会知道项少龙?是不是太巧了?
无巧不成书。原来这老妪,乃是战国时期韩国贵族郑国之女。
当时秦国军力强大,韩国国力薄弱,地处秦国东出函谷关的要塞,秦国对韩国一直虎视眈眈,一直想找个理由灭掉。韩国君臣无奈之下,想出一条疲敌之计,派间谍郑国入秦。那郑国精通水利,说服当时掌权的秦国相国吕不韦,云愿替秦修建一条河渠。吕不韦非常高兴,批准了这个浩大的工程,并命名为郑国渠。不料那郑国渠修建多年,一直未能竣工,徒然耗费了秦国大量人力物力及财力。最后被老谋深算的吕不韦看出端倪,明白郑国此举,用意在于拖垮住秦国,让秦国军队无法东进。吕不韦一怒之下,欲处死郑国。
那郑国分辩道:“即便修建郑国渠让秦国消耗掉甚多物力,也只能让韩国多苟延残喘几年而已,而建河渠可使秦国富民强国,建万世之功。”
当时秦王羸政尚且年幼,却也从善如流,不怒反喜,赦免了郑国,让他继续修渠。郑国便捡回一条性命。
后来郑国渠果如郑国所言,让秦国愈加富强起来。那渠今在泾阳、三原、高峻、临潼境内,长约150公里,灌溉面积4万公顷,与都江堰南北呼应,渠建后,关中成为天下粮仓。
当时郑国一家羁留在秦国,他的女儿郑惠,结识了同样被困在此的著名法家代表人物韩非。
韩非也是韩国人,师从当时的大家荀子,却自成一家,归本于黄老之说,继承了商殃,申不害法家思想,成为战国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著有《内外储》、《说林》等十余万言的名作。秦王读了他的文章,对他非常赏识,想得到此人,便下令攻打韩国。韩王本来就不重用韩非,情急之下,将韩非献于秦王。
秦王见到韩非,初时非常热情,常请教问题于他,但因韩非生于敌国,终究不敢重用。那韩非在此虽不得志,因原本无心向秦,也并不在意。眼见韩国危如累卵,不日将亡,忧心忡忡。
在一次偶然的集会上,韩非遇到同是天涯伦落人的郑惠。郑惠虽是一女子,却也深为祖国的命运担忧。韩非见她深明大义,才识过人,不由产生了爱慕之情。韩非虽有口吃,但才名早已传遍天下,就连当时有名的大才女——风华绝代的纪嫣然也对他青睐有加。郑惠对韩非也非常仰慕,两人不久结为连理。
可惜不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