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一会,传来一阵“嘟嘟嘟嘟”的哨响,租界的巡捕闻讯赶了过来。一群缠着红色的头巾留着大胡子的印度阿三怪叫着准备抓人。这群帮会的人一见租界的巡捕来了,不敢恋战,带着自己的伤员仓忙逃去。
这群印度阿三看似人高马大,看着拿着砍刀斧头的帮会人士逃走,却不敢追。看着地上一片狼藉,印度阿三皱着眉头苦笑。一会他们的洋大人来了,肯定要找他们出气。
这时看见墙边一男一女神色自如的在那“壁咚”(貌似在谈恋爱接吻的样子),顿时气不打一处来。马上上前大声喝道;“你们两个,跟我们到巡捕房接受调查。”他们惹不起斧头帮和青帮的人,就想找这两个中国老百姓去当替罪羊。
刘浩见打斗散去,巡捕们来了,也长出一口气,将身体放开,站在一旁。刚才和方琴贴那么近,他心里也很尴尬,憋了半天不敢呼吸出气。方琴脸上还是红彤彤的,不敢直视刘浩。此时突然看见几个印度阿三对着自己大呼小叫,顿时脸色一拧,高声说道;“get out”(滚开)。
看见这名衣着不凡,气质高雅,漂亮中国女孩用英语叫他们“滚开”这群印度阿三一时呆住了。
《大话西游》里,唐僧说过一句经典搞笑台词:“你不认得我了?刚刚那个印度阿三嘛。”印度阿三、阿三、三哥,成了今天网友给印度人的专有名词。不过,你知道其来源吗?
印度阿三,源自上海地方话,最早叫做“红头阿三”。指的是晚清民国时期的旧上海租界,担任巡捕的印度人。
英国人最早在公共租界设立了巡捕房,招募了大量印度人做巡捕。大家都知道,印度是英国的老殖民地,英国人自然觉得印度人比中国人忠诚可靠,在当时的巡捕房里,英国人做老大,印捕是中间层,华捕地位和薪水最低。
当时巡捕房全体人员合影,管理层和英国人在第一排,,第二排这是印度人,第三排想都不用想是中国人。
招募来的印度人,都是信仰锡克教的锡克人,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蓄着大胡子,头缠红头巾。锡克人是印度人当中最身高马大、能打仗的,所以备受英国人青睐,世界各国的英殖民地都有锡克人的身影。
印度巡捕对待中国人很凶,尤其对社会底层的小商小贩、黄包车夫动辄拳打脚踢,所以中国人忿忿不平,私下叫他们“红头苍蝇”,“阿三”称呼的来源众说纷纭,比较靠谱的一种解释是因为印度人口头禅是简单的英语:“I SEE”、"I Say",用上海话发音,就成了“阿三”。
印度巡捕对英国“洋大人”忠心耿耿,对中国人狐假虎威,加上外貌黝黑,裹着奇怪的红头巾,所以中国老百姓看不起他们,认为他们是“二鬼子”,印度人成了丑化和鄙夷的对象。
别看印度阿三在租界里狐假虎威,对中国人喝五喝六,在洋人面前,他们一个个乖乖的大气都不敢出,因为洋大人的一举话就可以叫他们滚蛋。他们可不想回到印度去受苦,在他们眼里,大上海的租界简直就是天堂一般。
看见这个中国女孩用洋文说话,这群印度阿三也是懂一点洋文的,一时不敢得罪。
方琴见这群傻帽还站在原地发呆,顿时大怒。她可不怕这群假洋鬼子,又大声呵斥道;“fuck off”。印度阿三一听吓得马上乖乖让开。他们最怕洋大人说这句“fuck off”,这个女孩不能招惹,有多远躲多远吧。
方琴施施然的坐上车去,刘浩拉着黄包车快步离开。“哈哈哈哈,想起刚才那群印度阿三一副傻瓜的样子,方琴发出银铃般的笑声。
从一月前的遭遇中回过神来,方琴想起当时刘浩为了保护她将她按在墙角,霸道而又非常男人的举动。又见刚才刘浩一人打败四个日本浪人的勇敢举动,心头一阵涟漪,看着刘浩的目光变得迷离起来,,,,,,。
不久,来到了忆定盘路。远远的看见了一座八角形的水塔,像一个要塞一样矗立在一群西式的钢筋混泥土的建筑之中。这就是中西女中的标志性建筑——水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