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此事急不来
杜子清的言谈举止显然不像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人,即便是他补缺当了官,身着官服,但是却显得老城,而且言语中提及到的知识,早就让赵翔忘记了对方的年纪。
这里面杜子清所提到任何关于火铳的事情,都让赵翔感到似乎是问题的关键,但细一琢磨,却又感到问题复杂难以实现。
“你说提及的望山,标尺乃至将弹药合一,甚至暂时分成两部分都可满足,但那无缝铁管,膛线乃至为此使用的尖头弹丸,这些加工实在是太难了……!”
赵翔很无奈,似乎有心无力,这也不怪赵翔,实在是杜子清所说的那些,无不是跟基础工业相关的。
材料学领域无法达到一定的水平,显然没办法制造高强度的钢管,基础化学工业跟不上,自然没法制造弹药。
甚至钢管之内拉出膛线,制造一体成型的尖头弹,就更别提了。
“这些都需要钱啊赵大人!”杜子清提醒道。
“你说得对,如果朝廷愿意拨款,我再召集各方匠人,齐心协力之下,我想不是不可能完成……我这就去写奏章……!”
旁边的一个声音柔弱的响起来:“朝廷没钱啊,赵大人,今年淮北安徽陕甘大灾,万岁已经号召群臣节衣缩食,他自己减膳裁仪,这国库是真的……!”
提醒他的是申屠邱,而且说的是实情,崇祯朝从一开始就天灾人祸不断,加上辽东战事吃紧,国库空虚乃是无奈之事。
天启年,自广宁陷落之后,国内更加不堪,拜明朝当时各类辽东政策所赐,有地方闹起了饥荒,一斗粮食能卖到八两白银,拿钱都买不到吃的。
能杀来吃肉的牛,更卖到了白银一百两。好些饥民都成了匪帮,结伙抢劫牛马,以至于自相残杀,动乱不断。
河南大旱赤地千里饿殍遍野,已经让明朝国库空虚,赈灾无力,崇祯皇帝都感叹,天启之后留给他的真是个烂摊子。
明朝后期以来,皇帝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愁钱。
到了天启皇帝登基后,这事更是格外愁:辽东打仗要大把花钱,西南奢氏家族叛乱,山东巨野发生白莲教叛乱,东南荷兰人窜犯澎湖,平叛维稳也要大把花钱。
外加执政七年里,延安闹过雪灾,济南闹过蝗灾,苏州闹过风灾,灵丘闹过地震,郓城闹过地震,北京发生王恭厂大爆炸,赈灾安抚更要大把花钱。
可是钱从哪来?东林党曾建议加征辽饷,让农民买单,被天启干脆利落拒绝。而且还曾颁下诏书,减免诸如北直隶睢宁等穷困地区的钱粮赋税。
但钱还是要筹,天启的办法,一是节流,先拿宗室贵族开刀,限制藩王宗室的滥赏封赐。
然后拿百官开刀,大规模裁员,清理文武冗官。二是开源,整顿重点转向工商业,收税主力是宦官。
先通过江南织造的加派,曾收东南工商业的赋税。同时又清理盐政,加收盐税。
同时各项工商业税收也进行强力整顿,目标便是这些富得流油的商人及其背后的士大夫们:国家有难,该你们这些有钱人割肉报国了。
天启整顿财政的效果十分明显,仅浙江一地的茶税,每年都收到20万两。之前万历皇帝煞费苦心,几次派税监冲锋,每年也不过收十来万。
至于严重后果,除了让他招来不少骂外,最直接的参照便是物价:天启年间的平均米价,一直稳定在一两半一石左右。是崇祯年间的一半,民生总算平稳。
但是没过多久,南方就开始发大水,山东河南闹蝗灾,己巳之变的时候,满清兵马都攻打到了北京城下,为此袁崇焕被杀,东东自山海关一线尽陷敌手,大明朝更加风雨飘摇。
而当下正是公元一六三零年,大明崇祯三年,这个时候的大明朝廷,似乎刚刚缓过点气来,但是仍旧是没钱。
赵翔念及此也是喟然长叹,武备火器原本就不受上官重视,要想让朝廷拨银子,那岂不是痴人说梦吗?
可是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