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又颓然跌坐椅上,暗自叹道:"复习了又能如何?考个满分又如何?倘若回不到学校,我岂非要在大宋参加考试么?"思及此处,心中又是一动:"这些知识对于宋朝来讲,无疑是常人无法想象的高科技。倘若我这些知识在宋朝做一些事,定可成就一番事业,哪怕是挽救岌岌可危的大宋,亦有可能。"
郭笨聪忽觉坚强起来,自己并未被今日的种种所击倒,反而激发出他强烈的抗争意识。现在,他已按着最坏的情况来做打算了。他在大学专业读的化工机械专业,专业课程有"风机原理"、"泵设计"、"换热器设计"、"压力容器"等等。这些专业课程他只上了一半,另一半要在下学期才开始。基础课程中的"材料力学"与"机械原理",他却是挂科了。尽管如此,这些知识在宋朝还仍用武之地,况且他还带了三本教材。
郭笨聪坐在桌前,将自己学过的知识迅速整理一遍,越想越兴奋,甚至有些得意。
"倘若我真的留在宋朝,能干些什么呢?"
"半导体、计算机这些电子设备,看来是不可能了,除非掌握了硅片的渗制方法。电子管呢?如果玻璃做不出来,也可以找到代替品,但抽真空的技术呢,以目前的技术,显然是不行的。"
"至于石油,听说很早有有了,以前叫做火油。"油气井工程"这门课的专业课老师曾讲过,宋朝可打近千米的深井,只是当时并无炼塔,石油的使用十分有限。"
"汽车是很难造出来的,发动机就是最大的难题,而且橡树现在还没在亚洲生长;至于火车嘛,如果有了蒸气机,倒有可能,但先要解决炼铁的问题;自行车可以考虑,但轮胎与链条是个麻烦;发电机也凑合,可轴承强度却无法保证;电动机原理简单,电池原理也简单,造个电风扇显然不难......"
"可惜啊可惜,宋朝即就要灭亡了,我能否活着下次下龙舟,亦未可知,又哪来的时间去造这些东西呢?"想到这里,郭笨聪顿时如跌冰窖,呆坐桌前。
发了一会惭,郭笨聪又随手翻开《材料力学》的最后一页,却见该页是一张附表,表中列出了各种金属的抗拉、抗压、抗扭的强度值;再往前翻一页,却是各种型材的有效截面,以及挠度计算表。
看到此处,郭笨聪又觉豁然开朗,前途一片光明。
也难怪他如此想法。在通常情况下,人类的发展史,也可归结为科技发展史。而科技的发展又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需要经年的技术积累之后的发明,例如半导体收音机。倘若没有三极管、没有电阻、电容、中周、磁棒、可调电容这些零件,万无可能制出半导体收音机。然而无论是三极管、电容、电阻这些电子元件,倘若没有没有半导体制造技术,也是造不出来的;而半导体本身的制造,又需要其它工具,而且要在无尘的环境中进行。要造出无尘的环境,又不知道要需要其它什么设备。这所有的技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没有多年的发展,万无可能实现。
至于第二种,却不需要任何技术储备,只需要一个想法,甚至是一个念头。例如玻璃的制造技术,倘若汉朝有人知道这种技术,在当时就能造出玻璃。再如火药的配方,元朝在四十年前就开始研究新火药配方,至今未找到方法。在原历史中,宋亡后的第二年,元军就有了新火药的详细配方,威力较以前大了三倍多。但是话说回来,倘若有人将这配方传送到四十年前,新火药就会提前面世,因为这并没技术积累,仅仅是一个配方。对郭笨聪来说,第二种显然更适合他。
就这样,郭笨聪胡乱想着,终于精力不支,伏在桌上未久,竟尔沉沉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