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道:"打败元军!公子所说当真?"
郭笨聪暗骂自己嘴快,竟然将这事随意讲出,其实他根本就没有明确的想法,忙又连连摇头,叹道:"咱们现在只有十几条船,要打败元军自是不易,况且制造兵器也不简单。"
听琴急道:"公子别动!你这一摇头,我就没法为你束发了。"
郭笨聪一动不动,又继续问道:"听琴姑娘,你在门外叫我,可是丞相找我有事?"听琴道:"这倒不是。后舱搭起了灵棚。公子何时去守灵?"
守灵?郭笨聪长这么大,还从未给谁守过灵。他依稀记得,古人守灵好象要七天七夜,也不知是真是假,又或是各个朝代的规矩不同?那宋朝是守几天呢?郭笨聪完全不知,又觉得此事万不能推脱,遂答道:"自然要尽快去了。"
话音刚落,听琴已梳好了头,接口道:"既是如此,公子用餐之后,便去灵棚吧。"郭笨聪忙道:"好,先吃饭,后守灵。"
听琴看他一脸糊涂状,料其不知在何处用餐,又道:"公子跟我走吧,我带公子去餐房。"郭笨聪连连点头,手忙脚乱地将桌上的书本收拾起来,放入床下的小柜,跟着听琴走出房门。
所谓餐房,其实是船上的一个大舱厅,然而设施却是一应俱全,毕竟这是皇帝乘坐的龙舟。能上这大船的,均是朝中的要员。此时的宋朝庭,所有的重要官员,连同后宫成员,几乎全在这大艘船上。
郭笨聪匆匆用完餐,走上甲板,行至后舱,放眼望去,吃惊不上。整个后舱放满了棺材,其中有些棺材极为考究,显然不是临时制作的。
地上跪了几十号人,均哭喊着不同的名字,想是这些逝者的家属正在祭拜。
在南宋末期,江以已被蒙军完全占领,江南的大部分地区也陆续失陷。陆秀夫等人知道元兵迟早会攻来,一场恶战在所难免,早就为朝中大臣备了棺材,人称"携棺而战"。此句成语在当时极为流行。
宋朝百姓但凡加入军队的,家中都会为其备一副棺材,并且剪下一缕头发放入棺中。如此一来,即使将来战死了,不管尸首是否能够寻到,家人也可将棺材埋了,这总比那些"衣冠冢"要好一些。
然而元军步步紧逼,在那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崖山海战之后,宋朝将士全军覆没,十万百姓跟着投海自尽,"携棺而战"这句成语,竟然从此失传了。后世的学者们只在典籍中找到"携棺"二字,却无从考证其起源。郭笨聪机缘巧合地回到宋朝,竟然成了唯一听过此句成语的后世人。
且说郭笨聪,进入灵棚之后,正四下寻找郭长发的灵牌,忽听旁边有人说道:"贤侄来了?郭尚书的灵位在这边。"听其声音,正是陆秀夫。
郭笨聪忙应了一声,紧跟着陆秀夫,穿过十几个灵位之后,到了灵棚的最**。此处立了三块灵牌。郭笨聪仔细看去,顿时吓了一跳。这三人的官职竟然极高,分别是"兵部尚书郭长发"、"礼部尚书吴连城"、"户部尚书铁树封"。
除了郭长发,郭笨聪从未听过其余二人的名字,也未曾在历史书箱中看到过,心中颇为不解,如此重要的历史人物,为何书本上从未提起呢?
其实在南宋的最后两年间,朝庭重要职位的变动极为频繁,有时候第一天刚上任,第二天就殉职了;有的是上任没几天,发现元军攻势猛烈难以推挡,便当了逃兵;更重要的原因是,大家均知宋庭已是强弩之末,因此无论多高的职位,大家都不愿意上任,职位越高死得越快。正因如此,历史书中记载的名字,都是南宋灭亡前几年的人物。
陆秀夫道:"贤侄,郭尚书的灵牌虽然立了,但立牌人的名字还没有写上。"
郭笨聪又看过去,只见这三个牌位的材质完全一样,白底黑字,像是出自同一人之手,想是朝庭在出海之前,早已为每人做了灵牌。其它两个牌位上,一个写了 "不肖子吴卫夫",另一个写了"孝子铁木三",当是两位尚书的儿孙们写的。再看郭长发的灵牌,其下方却是只有一个"立"字。郭笨聪知道自己也要在上面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