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1 / 2)

皇宫,奉天殿。

“司天监的监正曾言,这太微星弱,只是近几日多与文曲星有所牵连,星势多有稳定......”

杨宪合上手中书册,十分郑重的说道。

朱元璋和朱标齐齐一愣,许久之后朱元璋方才言道:“此言当真,司天监的监正真是这么说的?”

杨宪微微一笑,答道:“回陛下,此言千真万确!”

至于是真是假,反正杨宪退朝后,自会去找那监正对一下口供,完全不担心朱元璋识破。

司天监就是个闲置的机构,监正虽名义上是三品大员,却毫无实权,想要买通监正,根本花不了多少银子。

没错,杨宪就是在故意诓骗朱元璋,让其相信只有李泰方能保住朱标性命。

倒不是杨宪善心大发,莫名的想要抬李泰一把,这举动绝对是他深思熟虑过的。

一是他早就看出朱元璋莫名的重视李泰,此举不过是做一些顺水人情,甚至于杨宪还想着或许可以借着李泰搭上李善长的门路。

他又不知道朱元璋已经计划着消减掉中书省,如今中书右丞的位子还一直空着呢。

其二便是杨宪注意到,那李泰似乎真不知道朱元璋父子身份,杨宪故意让朱元璋父子去多与李泰亲近,以他看来,就凭李泰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本事,早晚有一天能惹怒朱元璋。

到时候李善长若是收了牵连,那他岂不是同样可往前迈进一步?

无论是进还是退,杨宪都觉得自己万无一失,方才故意谎称此言,而看眼前朱元璋父子模样,显然是深信不疑。

“行了,此处没有你的事了,退下吧!”沉默了许久的朱元璋突然开口。

杨宪闻言,也知道接下来的话并不是自己应该听见的,急忙下跪退安后,便转身离去。

待得杨宪离开,朱元璋这才开口说道:“标儿啊,你也听见了,世间之事不该如此巧合,想来这其中必有原由。”

朱标并未言语,只是低头沉思。

而朱元璋则继续说道:“正所谓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那李泰不管是不是文曲星下凡,也终归是个人才,你多与其亲近绝不会有害处!”

“儿臣遵命,日后我定将多与李兄弟来往!”

“不,不是让你多跟他来往,正好最近你也没什么事,你便从宫里搬出去吧,先想办法跟他做个邻居,若是能抵足同眠,结为知己那就更好了!”朱元璋摇头说道。

“啊?父皇,这是不是有些过了......”

“过什么过,你老子的话你都不听了!”

面对朱标,朱元璋毫无帝王威严,仿佛就是一个教训儿子的农家老汉。

见此,朱标也无可奈何,只得闷声闷气的回道:“是,儿臣遵命!”

......

“东家,都统计好了,如今咱们庄上有九十二亩田,其中有七十四亩水田,十一亩旱田,还有七亩刚垦出来的荒地。”

听着李四的报告,李泰暗自点头,不愧是江南富饶之地,他的地里竟有七成都是水田。

只可惜李泰的计划中倒是用不着这么肥沃的土地,倒是稍微有些浪费了。

“庄里佃户共有九家,共计三十三人,其中男丁统共二十一人,女丁十二人,只不过这其中大半乃是老弱妇孺,能用的劳动力只有十四人。”

李泰了然,这也正常,需要投献土地才能活下去的农户定然是有些难处的。

这也是如今整个大明的现状,长时间的战乱导致大批劳动力死在战场上,如今虽然大致上算是安定,但依然没有完全缓过来。

“你可知道咱们庄里种的是什么作物,几时成熟?”

这么长时间,李泰终于开口问出了第一个问题。

“这自然是知道的,咱庄子里种的大多都是占城稻,这东西能种两季,恰好能和小麦错开,那些旱地种的多是些瓜果蔬菜。”

李四笑着回答,顿了顿后又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