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2 / 3)

沈溪林黛 草根状元郎 3983 字 2024-03-12

个茶楼里一遍一遍地说。

如今正是夏季农闲光景,城里城外的人都有空暇听书,引发的轰动效应越发强烈。

沈溪每天要做的还是压纸和画画,所作的作品不再局限于明初。

弘治年间最负盛名的才子是誉满江南的唐寅,十五岁时便以省试第一名补苏州府府学附生。

此时唐寅尚未中解元,其书画技艺未到其晚年时臻至大成的境界,沈溪模仿几幅都不太满意。

又是一天上午,沈溪循例去字画店询问字画是否卖出去了,等看到他的画还好端端挂在墙上,不由带着失望出门。

远远见到城北那家茶楼前人堵得水泄不通,就算平日里有新说本也没见人们这么踊跃。

过去听了一耳朵,沈溪才知道原来是工部郎中林仲业到茶楼听书来了,不管之前听没听过《杨家将》的人,都想到茶楼里坐坐。

以后说出去那也是跟正五品的朝廷大员喝同样的茶水、吃同样的零碎听同样的书,大有面子。

这家茶楼正是沈溪送出《杨家将》说本的那家。

城里其他茶楼说书人说的《杨家将》,大多是从这里偷师所得。

沈溪没有挤进茶楼的意思,要是说书人认出他就是说本的主人会破坏他的计划。

沈溪看了一眼茶楼外几个维持秩序的衙差,转身回家去了。

这时候茶楼里,韩县令身着一身宽松的直掇,也就是直领、大襟、右衽的道袍,陪同同样装束的林仲业听书。

因为韩县令和林郎中的意外到来,《杨家将》的故事只能从头开始说起。

那说书人口若悬河,把润色过几遍的故事说得活灵活现,林仲业听了不由微笑点头,显然这故事很合他的胃口。

说书人的规矩,本来一场只说一回,可权贵来了,那就得接连说下去而不能一拍醒木来个“下回分解”

当官的可没那么多时间来听你下回!

连续说了十几回,眼看故事到了尾声,那说书人做了中场休息,休息下已经有些火辣辣的喉咙。

这时候韩县令终于有机会跟林仲业搭话。

“林大人,宁化地处偏僻没什么好招待的,好歹人文还算昌盛……

这出说本您听得可算满意?”韩县令陪笑着问道。

林仲业拿起茶碗饮了口茶水,颔首道:“未料到贵县竟是藏龙卧虎。

本官在京师也未听过这般有趣的说本,之前看的那两出戏也甚是精妙。”

韩县令欣慰点头,道:“只要林大人喜欢就好。我这就让那说书人出来,快些把书讲完。”

说书人休息得稍微久了点儿,夏主簿连忙进去催促。

夏主簿亲至,那说书人就算累得只剩下一口气也不得不咬牙顶上,破家的县令可不是说着玩的。

说书人回到台上,接着上一回书说,没过多久便说到穆桂英挂帅这一段。

这可是穆桂英和杨宗保夫妇大破天门阵的前奏,可惜就在最精彩的时候,那说书人来了个“大破贼军”,就告全剧终。

“吁……”

因为这说本已经说过几次,听书的对于这结尾很不买账。

等故事说完,不等韩县令和林仲业有何反应,周边的听众已经把真实感受表达出来。

林仲业指了指说书人,问道:“韩大人,你说这结尾是否过于草率?”

“这个……”

韩县令脸色有些不好看,他的目光随即落在侍立一旁的夏主簿身上。

夏主簿心领神会,跟着说书人到了后台,一问才知道人家不是不想说,

而是这说本就到这儿,后面编也编不下去。

夏主簿怒道:“这说本是你们写的,怎的就写一半,这不是糊弄人吗?

再说,后面还有《四郎探母》的情节,你们怎么不一起写进去?”

说书人大叫冤枉:“官爷,您别拿小人出气,这书又不是我们写的。

那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