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聖旨下
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怪事天天有,今天特別多!平時人跡罕至的壽王府今天竟迎來了兩撥客人,而且來頭一波比一波大。就在李清感動湧上心頭的時候,突然外面一陣敲鑼打鼓,其中還夾雜着一陣陣整齊的腳步聲,腳步一致,若是不出意外的話,定是一支訓練有素的部隊。
李清不由得暗自想到,如今的大唐國勢穩定,又怎會有軍隊在長安城裏随意走動,而且還是在位高權重的是王府門前,想想都覺得奇怪!難道是哪個皇子叛亂了?但李清清楚的記憶着天寶四載并沒有哪位皇子叛亂過啊!”
此刻的玄宗皇帝還是真正的大權在握,盡掌天下兵馬,諸位皇子都不傻,即使想要造反,也不會選在這個時候。因此很快的,李清就否定了自己的這個猜想!
玄宗皇帝真正的放權是在天寶十一載左右,也就是安祿山反叛的前三年,那一年發生了很多事,先是大權獨攬的首輔宰相李林甫逝世,楊國忠繼任宰相,比之李林甫有過之而無不及,将整個朝堂搞得一團糟,為安祿山的反叛,創造了有力的條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随着腳步聲敲鑼聲由遠及近,越來越清晰,直到停在壽王府正門的時候,李清才算徹底明白,原來這些人是來壽王府的!不僅暗自感慨道:“看樣子父皇對我真的是欲出之而後快啊,現在就下手了嗎?”
明知躲不過的李清倒也十分光棍,十分坦然的走向府門,“大不了再穿越一次罷了”,李清暗自安慰道。
聖旨下,壽王,壽王妃接旨!”即使隔着老遠,一聲尖細的猶如公鴨嚎叫的嗓音傳入壽王府三人的耳朵!
走到門口李清和壽王妃看到面前的陣容忍不住一陣色變,一位身着紫紅衣袍眼光四處飄蕩手捧聖旨的公公,緊随其後的是大約四五十位的禁軍将士,個個全身披甲,明光閃閃,腰挂唐刀,目露精光,渾身殺氣,如果說剛剛盛王的八名侍衛是軍中好手的話,那麽他們與這批軍人相比簡直就是渣,連個屁都不是!
不用懷疑,如此精銳,放眼長安城內唯有羽林軍方能訓練出如此精銳的兵士,想想也是,畢竟代表玄宗皇帝的顏面,若是太過頹憊,實在有損皇帝的顏面!
對于面前的場景李清很是熟悉,不由得将身旁的韋嫣語拉到身後!因為上一次就是這般陣容将他心愛的女人--也就是如今寵冠後宮的楊貴妃帶走,那份場景李清一生都不會忘記,無奈的嘆道:“難道,悲劇又要上演了嗎?這次就是身死當場,自己也定要抗争到底。”
眼見面前的兩人跪倒在地,為首的公公方才用他那尖銳的聲音宣讀聖旨:奉天承運,玄宗皇帝诏曰:壽王李瑁(此時旳壽王已經被玄宗親下聖旨改名為瑁),淑慎性成,勤勉柔順,性行溫良,頗具軍事才幹,着即冊其為劍南道節度使,望其以國事為重,兩日內走馬上任,父皇欣欣然而有期盼焉!”
也許是經常宣讀聖旨的原因,一口氣讀完那麽長的文字,面前的公公,竟然臉不紅氣不喘,沒有絲毫異樣!緊接着說道:“壽王,壽王妃接旨吧!”
原本做好最壞打算的李清,如今聽到竟然是讓自己出任一方大權在握的節度使一職,李清忍不住一陣興奮。
至于聖旨中所說的頗具軍事才幹,完全是扯淡,從出生到現在,壽王從未在軍中擔任任何職務,又如何能看出李清的軍事才能,如此說法,在場之人自然明白這只不過是攆壽王出京的一種借口而已,僅此而已。
當李清明白,并不能表現出來,否則引起面前之人的懷疑,那就一切都泡湯了!“李清于是裝作一臉痛苦的模樣勉強接住了紫紅衣袍公公手中的聖旨。
也許是于心不忍,亦或是出于別的原因,只見公公說道:“其實壽王大可不必如此失落,想必以壽王的睿智應該明白,此時的長安城并不适合王爺,與其在這裏相互提防,還不如外出做個安樂王爺!”從這一番話語足以看出面前的公公并沒有因為身體的殘疾而心靈扭曲,看得出來,對于面前的壽王,公公有着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