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国言谈谈。
说话就到了国庆节前最后一个礼拜天,还有四天就是国庆节了,而且,今年的国庆节与中秋是在同一天,这对国言来说,不管是不是刚刚离开道观,他都想回去看看老道,因为,学校前后加起来可是放四天假呢。
那时候,国内还没有实行双休,双休是十几年后的事情,而且,那时候,官面上的大节只有春节和国庆,民间的习俗节日并没有多少官方人士认可,尤其是在城里,官方宣传的是五一、五四、六一、七一、八一这样的节日。
而在乡下则不同,甭管是如何破四旧,老乡们还是很在意元宵啊,清明啊,端午啊,中秋这样的节日,至于什么龙抬头啦,三月三啦,七巧节啥的,那些节日要么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里流行,要么就是一些文人骚客喜欢写点豆腐干大小的介绍文字拿出来显摆,其实,乡下的老板姓对那些原本就不怎么在意,还不如乡下的初一十五赶大集呢。
周日,同学们都回家了,而国言却是没地方去,只不过,他也不在学校里,穿起了进来时那一身解放装,找了个旧麻袋就到城关镇上去逛了。
国言怎么用麻袋啊?乡下来的不都是用编织袋吗?呵呵,那个时候,现如今流行的编织袋还没有普及呢,有是有了,那可是稀罕物,乡下人用的最多还是麻袋,在北方,许多乡下人串门走亲戚,用的是包袱皮,而在南方就是麻袋。
说,这国言到镇子上干嘛去了?捡破烂啊!
来的时候他就发现,这县城虽然不大,可是破烂还是不少的,让他最在意的却是,这里几乎没有人捡破烂,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几乎。
说起来也是的,这里地处偏远的鄂西山区,整个县里不过几万人,县城的人口不过才几千人,并且大多数都是各个机关里的人,就算不是机构里的,那也是与机构里的人沾亲带故,乡下来的土老帽在县城里是没有的。
这个特点是与那些相对发达的地方不同的,就是当年大搞上山下乡,这里也没有展开,因为,没有那种需要和可能,几年前,这里连高中都没有,一个初中每年毕业的学生不超过三十人,这样的学生还要下放?本身这里比起发达地区来那就是乡下了,还能把学生下放到哪里去?
县城里的人都是有身份有背景的人,谁能丢下面子去捡破烂啊?
被国言盯上的首先就是堆弃在县城进出口外面的煤灰垛。
在这个偏远的小县城,也就是人们说的城关镇,在城关镇里多少也有那么几家县办工厂,十年风波结束后,全国掀起了兴办集体企业的浪潮,城关镇里也出现了农机厂、粮食加工厂、麻袋厂、编织厂等集体企业。
有工厂必然就离不开锅炉,不管大小,都得有,烧锅炉自然就得用煤,而这里距离刚通车的焦枝铁路铁路不远,加上本地也有几个小煤窑,所以,这煤灰就自然而然的有了。
说起来,那年月许多偏远的小县城还真没有系统的垃圾处理体系,就连电力系统、自来水供应系统也不过是近十来年的事情,垃圾的处理往往就是约定俗成的堆在一些低洼的凹地上,那时候人的消费水平很低,一家人真正能扔的垃圾还真是不多,特别是这样的小县城里。
县里倒是有个废品回收站,可回收最多的就是旧报纸,至于其它的......没有。
国言看中的是煤灰垛里的煤核,这个“核”在这里读“壶”。那年月,锅炉烧煤是很难把煤完全烧透的,可不像后世的高科技,可以让煤充分燃烧。
没烧透的煤在煤灰里其实就是处于无氧状态,这就出现了类似木炭那样的结构,其实,这就是无意中产生的特殊“焦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