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英雄,喋血潇湘----读《喋血潇湘》(2 / 3)

喋血潇湘 潭城隐士 3280 字 8个月前

日本鬼子决战,刻画出了一批中华好男儿的形象。还有聂涛、余炳光等江湖好汉,当他们意识到家国一体,无国亦无家的时候,也主动走向了抗日的战场。在此,对于人物的刻画,我提出一点异议,请隐士兄参考。

的主人公谢鸿儒的身份少寨主。他的父亲谢印朝是地方的豪强势力,并且只有他这么一个独生子。按一般的想法,这个少爷应该是有点骄生惯养,有些傲气,有些自得,并且没有经历苦难洗礼,肯定是涉世不深,并且不成熟的少年公子哥。就算是自幼习武,也应该是众人捧着成长起来的,第一章也介绍了他“心气惯野”了。而后文中的谢鸿儒,是一位颇懂礼数,在军人面前说话吞吐,并且很懂得控制,很成熟的少年侠士的形象。总感觉这个谢鸿儒离开山寨成长太快了。如果是谢印朝有意识培养谢鸿儒这方面的素质,那说明这位谢寨主眼光长远且高明,并且明晰时局;但是如果谢印朝真有这个本事,应该早就在那乱世中获得更大的势力了。个人认为,此处略有矛盾。

谢鸿儒能甘为徐焰之下,并且离开山寨之后,就没做过什么大错事,并且吉人自有天相的遇到的都是好人,没有人对他使坏。并且还算是一直比较顺利的结交国军高官,并且找到了自己的舅舅。隐士兄这样写,多半是为了尽快的主题,描写抗战场面,但是这种有点过于顺利的境遇与比较完美的主人公形象,有点脱离历史的真实。小弟认为在那个乱世之下,人心不谷,世风日下,社会上心怀叵测的人必然不少,谢鸿儒这类少寨主是非常容易吃亏的,并且也就是在各种逆境的锻炼下才能真正的成长。

还有谢鸿儒以及身边人的语言也过于“有文化”了。江湖人士的口气应该不是这样的,这些未必认字的江湖好手说话似乎都是有些“墨水”的,此处似可再斟酌一下。不妨在闲言中介绍一下谢鸿儒小时候经历过的一些事,加上谢印朝因为某些事面采取了一些教育方式,所以才能让一个少寨主形成这样的言谈举止,这样的性格为人。还有那些跟着谢鸿儒的江湖好汉们,那些本事高明的,多半性格也张扬,经常是只服一个人,其它人都不放在眼里的个性。而中这些好汉们,一入了军队,就很守规矩,马上就像个真正的军人,一个江湖英雄的个性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控制的。作为他们的“头儿”,徐焰是需要立威,需要展示一些东西来震住这些江湖好汉。这些人不太可能谢鸿儒和他的关系好,就爱屋及乌。另外,谢鸿儒独自离开后,那些江湖好汉一般是不太可能安份的,早晚也会给徐焰惹出一些烦心事,想必后文中会有这方面的介绍。

此外,谢鸿儒手下,有几个军事素质了得,战场经验丰富的老兵,这些老兵在谢鸿儒面对鬼子的第一战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应该给他们几个名字,然后也刻画一下的。毕竟他们同样是中华好儿女。至少应该和黑豹的笔墨差不多吧。呵呵。

关于情节的展开与推进,隐士兄的描写是非常细致的,同《兵心不悔》一样,每件事情的前后都交待得很清楚,但是也同样带来了一个我不太习惯的后果:情节推进速度有些慢。在有些需要快速推进的地方,因为一些叙述性文字穿插了之后,就有些异样感觉。当然,这种叙述方式是隐士兄的风格,可能有些读者喜欢这种描述,在此仅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我更期待隐士兄把一些地方做适当的调整,让该快的快,该慢的慢,把叙述化**物语言或行动,在需要蓄势而缓慢展开的地方写作,最好凸显一下行文节奏的差异。

此外,《潇湘》中还有一处,个人觉得隐士兄可以注意一下。初看《喋血潇湘》的名字,应该是很壮烈,很有杀气的作品,但是行文中,感觉和《兵心不悔》很类似,作品中场景似乎很田园,很柔和。这与全书的主调不是太相符。感觉隐士兄笔下的杀气与血性份量不足,本来开篇中谢印朝的心情沉重是订下了基调,但是写起来,又感觉差了点火候。关于这一点,我只是表达看法,提不出什么建议。还请隐士兄自己斟酌一下。

《喋血潇湘》才刚连载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