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二)(2 / 4)

方合计伤亡绝对在10万以上,从2月17日到3月5日短短19天伤亡10万日均达到5000人之多!!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当时西方媒体关于中越战争的报道中可以看到,我国解放军当时仍然依赖队形密集的步兵,用“人海战术”冲击敌人的阵地,这种战术在越南付出了惨重伤亡代价。我国军队也曾尝试发动联合兵种进攻,但均未成功。而且由于高级参谋人员年龄老化不愿放弃传统的防御战,虽然我军个人骁勇善战但对进行一场现代战争毫无准备,而且我国军队也从未真正建立起进攻的理论,虽然能够实现有限的目标但在重武器装备和用兵理论方面同越南人相比大为逊色。网络人生看世界举个简单但却令人无言以对的例子:我国军队的军服当时没有军衔识别符号,指挥官都是从本单位挑选出来的,士兵籍此来辨认自己的指挥官。作战中指挥官阵亡后作战单位也就随之解体,士兵不承认新来的陌生人是他们的长官,由此产生的混乱状态也是我国军队遭受惨重伤亡的原因之一。在接下来的十年时间里中越边境打打停停,停停打打,冲突不断,但没有哪一方成为这场战争真正的赢家。(但是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各大军区轮流派兵参战,中越边境成了练兵场。)

对我国军队的影响

这次“中越战争”对我国军队最重要的影响网络人生看世界个人认为是强调了军事现代化的重要。此次战争给我军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军队要正规化!(不能像过去打游击那样,过去的经验一定要放弃。)历史80年代我国开始**(越南自1986年起也开始他们的**)到80年代后期中越双方认识到军事对抗没有意义,1990年前后中越边境还有放冷枪的,但此后就回到和平几乎没有控制的开放的边境,两国国内政治经济的改变使战争成了落后的代名词!这场战争除了给交战双方造成损失外,对东南亚地区政治也产生很大影响:1978年越南推翻柬普寨波尔布特政权后,东南亚成为两个阵营一个是反越阵营,一个是亲越阵营(我国当时是支持反越阵营的)在我国的支持下东盟一直支持波尔布特政权的所谓合法地位(包括在联合国的席位)。所以从1979年一直差不多到90年代中期红色高棉虽然没有控制领土但仍占据联合国席位,所以说东南亚也有它的冷战。中越之战还对亚太地缘政治产生影响:美国80年代与中国关系越来越好(在**建立监听系统),中美军事合作也越来越多!而苏联则与越南越走越密,80年代苏联在金兰湾拥有海军和空军基地,“中越战争”也充分反映了美苏两大阵营的冷战!

我军事变革的开始

1,恢复军衔:由于当时军官与士兵的区别是军服的口袋,四个为军官两个为士兵,战争中分散的不同的部队混在一起时,士兵不知该听哪个四个口袋的指挥,造成不少混乱和贻误战机,故战后我国宣布恢复军衔;

2,组建集团军:我军当时由于只有野战军(没有集团军),各个军种的协调和配合造成许多困难,常常因火力支援指挥引发矛盾,再有是我军还未有过大规模步坦协调作战的经验从而也造成不少损失,战后我军马上组建了集团军以融合各军种统一指挥;

3,注重武器装备更新和研制:战争中我们的主要装备大都是50-60年代的陈旧产品,在装备上也吃了不少苦头,比如59式坦克没有火控系统且视野不足,常常不能先敌发现并予以消灭,甚至还要靠随行步兵发现并以敲炮塔来提醒和指示,敲左就转左、敲右就转右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和士兵,造成的损失也不少,故战后我军开始注重武器更新和研制以力求跟上现代发展;

4,改革作战理论:摒弃人海战术,注重提拔年轻军官,注重后勤补给;

5,注重特种作战:在战争中我们吃了不少越南特工的亏,从而从注重侦察到注重反特工到注重敌后渗透占领等一系列战术的发展;所以对越自卫反击战应是我军军事现代化变革的开始!(而美国的海湾战争应是我军从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