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村里,已是申时(下午三点),在田里劳作的村里人看到刘云龙后,对着老远的一个人喊道:“老刘,你家儿子回来啦。”
那个被喊作“老刘”的人看到刘云龙后,大声对刘云龙喊道:“阿龙,你回来啦!你妈在家里呢”。
显然,刘云龙的小名叫阿龙。
老刘身边的一个少年看到刘云龙后,也喊道:“哥,你回来啦”。
那是刘云龙的弟弟,叫刘云豹。
刘云龙应道:“嗯,我回来了。”
过了一条小河,他到了家门口。他家的南面是伯父家,北面是叔父家,伯母、婶婶都在门口做事,刘云龙赶紧向伯母、婶母问好,才走进自己家。
他走进前院,见大门开着,走进大门就喊道:“姆妈,我回来啦”。
苏州人喊自己的娘不叫“妈”,而是喊“姆妈”。
屋里走出一个穿着青灰色粗布衣服的中年妇女,一排斜扣在衣服的左侧,衣扣也是布扣,下身穿的是土灰色宽大的粗布裤子。
刘云龙的娘才36岁,但由于常年劳累,两只眼睛有明显的眼角纹,看上去显得有40多岁了。
她看到刘云龙进屋后,忙说道:“阿龙回来啦。”
刘云龙说道:“嗯。”
他娘说道:“走了这么多路,累了吧。先喝口水,歇歇。”
刘云龙刚想往水缸走去,一个小房间的门开了,蹦出个小姑娘来,嘴里喊着:“大哥,你回来啦”,说完就往刘云龙身上扑来。
刘云龙看到妹妹后,忙把她接住,说道:“想哥哥了吧?”
他的妹妹叫刘彩梅,才12岁。她听见哥哥的话后,说道:“想死我了。”
刘云龙笑着问道:“在家没不乖吧。”
刘彩梅答道:“我可乖着呢,你出去的20多天,我都做了2件刺绣,不信,你问问娘?”
她妈马上说道:“她说得没错,真的做完了2件刺绣”,接着,她对女儿说道:“先让你哥喝口水再说。”
彩梅放开了刘云龙,陪着他走到水缸边,用一只大碗从水缸里舀起一碗水,递给了哥哥。
刘云龙端起碗,“咕咚、咕咚”一口气喝完了水,把碗放在桌上,然后说道:“姆妈,那我也去地里干活吧。”
他妈说道:“今天你就别下地了,先歇着吧。”
彩梅在旁边马上说道:“大哥,今天你先歇着。你来看看我做的刺绣”,说着就拉着哥哥的手,向房内走去。
进了妹妹的房间,只见房间里放着一张做刺绣的绷子。
这个绷子有二根长木杆,每根木杆中间是圆柱形的,便于卷绣面,直径约2寸。木杆的两端是长方体,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有一个对穿的眼。绣料卷在木杆的两边后,两端用两根扁长的木板,穿过木杆端部的4个眼,把绣料撑紧。扁长木板一端较厚,起挡块作用,另一端没挡块,木板上每隔1寸左右开有1孔,当把绣料撑紧后,用细长木针伸入板上的孔,就起到了撑紧绣面的作用。
这个刺绣用的架子,苏州人称为“绷子”。
刺绣时,绷子两端搁在有三只斜脚的凳子上,凳子长约2-3尺之间,凳面宽度3-4寸,高度约在3-4尺。这种凳子用三只脚的原因,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三个点可确定一个平面”,绣女刺绣时,搁在凳子上的绷子就稳了。
苏州人一般采用平绣,绣女坐在凳子上,低头,平着刺绣,只有刺十字绣时,才会把绣面的一侧略微抬起,成为斜面,斜着刺绣。
彩梅自己坐在了长凳上,把哥哥拉着坐在边上,开始刺绣。刺绣的针不是后世的不锈钢绣花针,而是铁针。绣针在她的手里上下飞舞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