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帝永初二年(108年)初置,并设立右扶风都尉,领导和指挥所属部队。部队的主要任务是守卫三辅地区和西汉诸帝的陵园,并作为都城洛阳西部的屏障,以应付西部诸羌和西域各国的军事威胁。
长安营为京兆虎牙都尉所统,故有虎牙营之称。 驻地在渭河南岸的长安。主要任务是守备长安,并和雍营共同作为京都洛阳的西部屏障,以防凉州各羌族部落生乱和西域各国的叛离东侵。
2、黎阳营:以谒者监之,所辖幽、并骑兵千人,驻地黎阳紧傍黄河,是京都洛阳的北方门户,属于首都外围的保卫力量。这支部队从东汉初年开始设置,到汉顺帝时还在文献中见于记载,堪称一支有光荣传统,战力悠久的英雄部队。
3、其他;黎阳、虎牙、雍营都设在东汉国家的内郡。在内郡除了这三处营兵之外,还有其他的营兵设置。在中原要害地区,‘魏郡、赵国、常山、中山六百一十六坞,河内通谷冲要三十三坞,扶风、汉阳、陇道三百坞,置屯多矣’。函谷、广城、伊阙、大谷、臯辕、旋门、小平津、孟津有八关都尉。
三、边郡营兵
(东汉的地方驻军,一种是屯驻地方的营兵;另一种就是地方上的郡兵。营兵是归**直辖,郡兵是地方的国民警卫队,不相统属。)
1;护羌校尉,治所设置在令居塞, 掌西羌事务,兼管屯田,有常备的刑徒兵二千余人。湟中义从胡二三千骑,这是基本兵力构成;一旦有战事,持节的护羌校尉可以征发调动属国系统的羌胡骑,各郡县的边地骑士和屯田兵,加起来林林总总可有数万。
2;护乌桓校尉:屯上谷郡宁城县。掌管乌桓、鲜卑事务,兼管互市贸易。下设长史一人,司马二人,常备军一部骑卒,一部步卒,东汉王朝岁给乌桓族人衣食,利用他们善于骑射的特点,让他们与南匈奴一样,助守边防,对付北匈奴和鲜卑的侵扰。乌桓各部世代为东汉守边,相当于世袭的少数民族雇佣军(不过在汉末,朝廷公认乌桓骑不如鲜卑骑厉害)。
3;象林兵:和帝永元十四年置立,平定南蛮。
4;敦煌兵; 殖民西域的前驱力量,最后的战绩是公元168年(汉灵帝建宁元年)凉州刺史孟佗率领敦煌兵五百人,会同西域长史张晏率焉耆、龟兹、车师兵三万余人讨伐过疏勒,史书上说攻城四十余日,不克而还,但是出土的曹全碑却说那一仗打赢了,还是大胜。
5;渔阳营,为了防备鲜卑。一般置营兵千人。”
5;扶黎营。扶黎,县,属辽东属国。”
6;度辽营:为切断南、北匈奴的联系,东汉国家设置度辽将军,度辽将军所统率军队称为度辽营兵,屯驻五原郡曼柏(今内蒙古达拉特旗东南)。
四,地方兵(郡国兵)
(地方郡中的军队士兵称‘郡兵’,与**的‘营兵’区别开来。)
郡国兵的征集和统辖权归属行政长官郡太守,正因为如此,东汉的郡太守又有“郡将”之称,真可谓上马管兵,下马治民。
五:少数民族佣兵
1;板楯蛮。益州巴郡的南蛮。这个少数民族擅长毒弩,跟汉族关系一直很亲近。
2;丹阳兵,东汉时期的扬州丹阳横跨今天的江苏、安徽两省,领县十六:建业、丹阳、芜湖、永平、句容、宛陵、宣城、陵阳、安吴、临城、石城、泾、春谷、广德、宁国、怀安。由于还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开发,这时候的丹阳郡尚且处于半蒙昧半开化状态,山险水恶,僻壤穷乡。尤其是丹阳县(在今天的安徽马鞍山和江苏溧水一带)的山越族,崇尚气力,攀山越岭、如履平地,加之山中生产铜铁,可以自己铸造兵器。历来“依阻山险,不纳王租”,民风轻浮剽悍,相当于汉朝的廓尔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