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可是后世出了名的老阴比,而且为人颇为记仇,让他来做这种事情,那指定会记恨自己。

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是王安石,可不是长孙无忌这位未来的宰相。

但仔细想想,长孙无忌身为国舅,又是长孙氏的掌门人,这种事由他出面的确是最好的选择,能扛得住反噬。

可问题是,对自己不是好事啊!

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心腹大臣,后面还会是托孤大臣,一手扶持了李治上位。

被他记恨,有得受了!

“臣为陛下贺。”

李兴脸色不太好,但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他也只能道喜。

李世民笑呵呵道:“朕预计再有一月,便能让你离开牢狱,返回渭南。”

听见得一个月才能返回渭南,李兴思索片刻,道:“陛下,可否让尚书左丞在渭南等臣一日,臣有些事情要与尚书左丞交接。”

魏征是个好人,李兴现在没能力跟长孙无忌抗衡,但如果能搭上魏征这条线,那就好办了。

现在魏征任职尚书左丞,由于李世民担任过尚书令,所以整个唐朝都不设尚书令一职,最高官为尚书左右仆射。

尚书左丞便是尚书左仆射的助手,位在六部尚书之下。按理说,魏征这个尚书左丞无法抗衡长孙无忌这个吏部尚书,但得看人啊。

魏征能成为千古人镜,又岂会因官职的差距而生畏。

魏征曾多次易主,这次直接从李建成手下来到李世民手下,还被李世民委以重任。

以往的经历让他只能做一个诤臣。

一个铁面无私,不欺下媚上的诤臣,一个除了王朝,谁也不忠的诤臣。

这就是魏征的处世之道,未来也是这么做的。

别人视魏征为瘟疫,避之不及。

可自己,却需要收获魏征的友谊,不求让魏征替自己说话,对方也不会这么做,只求长孙无忌坑害自己时,能站出来主持公道。

李兴,要得也就是一个公道。

而这个公道。

只有魏征能够替他主持。

李世民一愣,不过思索片刻后还是点了点头。

魏征虽然仅仅任职一年,但魏征的臭脾气李世民深有体会,那可真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偏偏魏征这个人,李世民又舍不得杀了,有魏征在侧,能时刻鞭挞自己,不让自己松懈下来。

对于魏征,李世民可谓又爱又恨。

“满朝文武皆对魏卿避之不及,为何你要主动与他接触?”李世民很好奇。

李兴微微一笑,道:“家有诤子,不败其家;国有诤臣,不亡其国。”

李世民闻言,顿时陷入沉思。

许久后,李世民才抬起头,看向李兴,道:“此言发人深省,如洪钟大吕,有警世之利,魏卿于国、于朕皆有大益,这也是朕愿留魏卿于朝堂之缘由。”

所谓忠言逆耳,许多皇帝都不喜欢诤臣,但不得不说,诤臣能时刻敲响皇帝的警钟,这也诤臣不绝之因。

李兴躬身一拜:“陛下有容人之量,魏大人有辅国之心,君臣同心,才能相得益彰,大唐才能绵延厌世。”

李世民做人不太行,私德有亏都算是褒奖他了,杀兄弑弟、霸占嫂子,教儿育女更是一坨。

但论到做皇帝,当之无愧的六边形。

他对人才的渴望与容忍,是其他皇帝所没有的,这也与他出身贵族,对自己有充足的自信有关。

似刘邦、朱元璋,都是小人物出身,刘邦好歹是个亭长,朱元璋就是彻头彻尾的贫民,他们的出身也让他们养成了疑神疑鬼的性格。

最终,才有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一说。

李世民的性格与杨广很像,两人的前半生轨迹也很像,都是老二,并且都能征善战,文武双全,对待臣子也十分宽容。

最关键的是,两人都好大喜功。

你可以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