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子寄存处】
【吃脑子处】
嘭!
御案被狠狠踹飞,奏疏散落一地。
灯火通明的宣政殿、也就是御书房内,大唐第二任皇帝,初登大宝的李世民怒发须张。
“这些贪官污吏,简直无法无天!”李世民眼中喷火:“朕一定要将他们碎尸万段。”
两侧候着的太监宫女见陛下突然大怒,吓得战战兢兢,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唯恐被牵连。
这时,殿外由远及近传来轻微的脚步声,随即太监们尖锐的嗓门响起:“奴婢参见皇后。”
门口出现一道雍容华贵的身影。
来人正是皇后长孙氏。
她走进殿内,看着满地的奏疏,微微皱了皱眉:“二哥,何事让你如此动怒?”
李世民愤愤不平地将手中奏疏递给长孙皇后:“你看看。”
长孙氏接过奏疏,仔细翻阅起来。
片刻后,她那秀美的眉头也紧紧蹙起,小声道:“竟有人将赈灾粮换成麦糠给灾民吃。”
李世民深吸几口气,努力平复心情。
他清楚自己如今身为帝王,必须时刻保持冷静。
“这等贪官,是不是该杀?”
可李世民刚登基,还无法做到日后那般从容,依旧怒气难消,现在只想将这个名为李兴的渭南县县令千刀万剐。
然而,长孙皇后似乎看出了什么,将奏疏重新递给李世民,并说道:“二哥你往下看,奏疏中提到李兴乃陇西李氏出身,自幼机敏好学,为人纯善,一年前,年纪十六的他就被父皇钦点为渭南县县令。”
李世民狐疑的重新翻开奏疏。
方才他只是看到李兴将赈灾粮食换成麦糠,便气的不能自已,并未继续往下看,如今听皇后所说,难不成其中有什么缘由?
他顺着奏疏看下去。
果不其然,言官为了弹劾李兴,将李兴的生平都调查清楚了。
怪,就怪在此处。
依照调查所得,李兴出身陇西李氏,为何会在这次的水灾中为了一己私欲,坑害渭南县百姓?
李世民自己就是陇西李氏出身,很清楚陇西李氏贵为五姓七望之一,族中的小辈怎么都不至于去贪污赈灾粮食。
何况奏疏中还写有李兴机敏好学,为人纯善。
这样的品行,又怎会去贪污?
最关键的是,年仅十六的李兴是父皇亲自任命的渭南县县令,能得父皇亲笔御批,李兴可谓前途无量,犯不着为了贪污而丢失大好前途。
“莫非是言官谎报?”李世民陷入沉思。
“此事需得查证一番,不可听信一面之词。”长孙皇后语气轻柔地说道。
李世民点了点头,他也觉得此事有蹊跷。
“另外,赈灾之事不可拖延,当务之急是先派人前往渭南县调查实情,同时调拨粮食救济灾民。”长孙皇后提议道。
李世民也顾不得现在是深夜,当即起草诏书,命尚书左丞魏征接替李兴,主持渭南县赈灾一事。
同时,又命人将渭南县县令李兴押解回京。
两日后。
囚车押解着一位少年入京,关入大理寺监狱之中。
“妈的,刚穿越还没一个月就被抓了。”
大狱之中,李兴骂骂咧咧。
一个月前,二十一世纪的键盘侠李兴穿越到因水灾忧虑而死的渭南县县令李兴身上。
开局一个烂摊子。
贞观元年秋季,关中阴雨绵绵,逐渐酿成水灾,渭南县一万张嘴嗷嗷待哺,可朝廷的救灾粮食根本不够数。
没辙啊。
便桥之盟把李二凤的家底掏空了。
好不容易退了颉利,如愿登基称帝,改元贞观,还没缓过气来,又是旱灾,又是水灾,赚的不够花的多。
李兴指着朝廷那点赈灾粮根本支撑不了太久。
无奈之下,常年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