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言,姬倾澜的面色立刻又好转起来。

她细细思索这三策,也感觉其中不无道理。

甚至可以说是天衣无缝,乃是治国的良策。

而柳清瑜,见状更是露出得意的笑容。

陈长安在时,经常惹女帝姬倾澜生气。

而如今她柳清瑜上位,却是三言两语就解决了关键问题。

并且还维护了女帝的尊严和心情。

这不更是证明,她的才能早就已经超越了柳清瑜。

看到女帝已经被说服,柳清瑜说出最后的定论。

“臣请求把宝钞的数量增发一倍,用来购置民间物资,运往西北。”

柳清瑜刚刚说完,就感觉女帝的表情似乎还有点欲言又止的样子,立刻察觉,又道:

“圣上为万民百姓操劳,剩下的钱自然是充入内库,供圣上取用。”

姬倾澜这才微笑点头。

然而她此刻已经浑然忘记,陈长安当初跟她说的“货币信义论”和“通货膨胀”的说法。

晋国的经济发达,很大程度都是因为有宝钞的存在。

因为有宝钞这种纸币,游商行走方便。

并且朝廷可以暂时脱离银两的掣肘调整国家经济。

但这宝钞,是与国家的信誉高度挂钩的。

统治者一旦起了用增发宝钞白嫖白银的想法。

那宝钞的信用破产,也就是迟早的事情。

一旦宝钞信用破产,那么想要让民众重新接纳宝钞,

怕是要费过去千倍万倍的力气不止。

而这,最后损害的是国家公信力。

历史上有多个国家都发行过宝钞这类纸币。

但是最后很快就因动了白嫖银两的心思,

而导致宝钞信用破产,宝钞最后贬值直至变为废纸。

无论后面再怎么挽救,都已经为时晚矣。

女帝不明白,但是柳清瑜明白。

柳清瑜明白,但是柳清瑜不在乎。

在她看来,自己的计策已经是万无一失。

而可能的失败后果,断然不会到来。

女帝姬倾澜已经将增发宝钞的事务交给她处理。

而她若是将这件事情处理的漂漂亮亮的。

那么她的才能超过陈长安一事,迟早变成板上钉钉的事实。

而柳清瑜掌管西北赈灾,并向女帝献计增发宝钞一事,逐渐从宫廷之中传出,朝着整个晋国扩散。

而整个晋国,本还在对女帝赶走陈长安的事情议论不休。

陈长安已经离开了京城数日。

但京城内的市井里最热议的仍是陈长安的话题。

毕竟陈长安的出现到崛起都充满了戏剧色彩。

如今以这种方式落幕,当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不少话本作者,纷纷以陈长安为原型,开始了话本创作。

而酒楼之中,依旧在讨论陈长安。

但讨论的风向,却是逐渐变了。

“陈长安确实权力太大了,而且是独断专权。这样一对比,女帝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要是我是女帝,肯定也会铲除陈长安。”一位醉汉摇头晃脑的指点道。

更有人直接笑出声附和道:“说到底,陈长安的威望再怎么高,对晋国的贡献再怎么大,

跟我等市井小民又有什么关系。我巴不得那些高高在上的大人物全都倒霉。”

“至于有人说陈长安崇尚节俭,一心为国为民。这种话,骗骗自己也就算了。

当官的哪有几个为国为民的,都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罢了。

我看陈长安,跟之前的那几个奸相不过是一丘之貉罢了。”

“陈长安来回奔波,被你们吹得那么悲壮。最后不还是为了他自己,还有陈家子孙的富贵。”

“依我看啊,女帝说不定才是英明至极,早就看破了陈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