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中游巩固地盘后,内部却起了纷争。部将陈友谅野心勃勃,不甘久居人下,他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拉拢军中将领,用阴谋诡计逐步架空徐寿辉。陈友谅本就是个心狠手辣之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在一场精心策划的兵变中,他软禁了徐寿辉,而后篡位称帝,将天完军改造成了大汉军。虽说此举引发部分旧将不满,但陈友谅手握重兵,以铁腕手段镇压下去,自此开启了独霸一方、逐鹿天下的征程,他大力扩充水军,打造巨型战舰,意图凭借长江天险,与各方对手周旋到底。

张士诚在高邮站稳脚跟后,势力逐渐向江南富庶之地蔓延。他占领了苏州、杭州等繁华大城,沉醉于江南的温柔旖旎、富贵繁华之中。张士诚为人本就有些贪图安逸,此刻得了这鱼米之乡,更是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园林,招揽文人墨客,过起了半似诸侯半似文人雅士的惬意生活。他治理下的江南,商业稍有复苏,百姓也暂得安宁,可在这乱世,偏安一隅终究难以持久,他与周边势力摩擦渐多,既要应对元军时不时的拉拢与威胁,又得提防其他义军的觊觎蚕食。

朱元璋则带着他那群出生入死的兄弟,悄然在皖南、浙西一带发展。他深知民心的重要性,每到一处,便严令军纪,严禁士兵骚扰百姓,还组织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所占地盘粮食产量稳步提升。军事上,朱元璋采取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的策略,默默积蓄力量,不急于表露野心。他的军队训练有素,将领之间团结一心,在与元军及周边小股义军的交锋中,屡战屡胜,逐渐将一片乱世中的安稳乐土打造起来,宛如沙漠中的绿洲,吸引着更多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前来归附。

元军这边,脱脱太师曾是力挽狂澜的希望之星。他整肃军纪,重新编练大军,意图对起义军展开全面围剿。脱脱亲率百万大军出征,先攻高邮,张士诚被困城中,形势岌岌可危。可就在关键时刻,元廷内部党争作祟,奸臣进谗言,诬陷脱脱拥兵自重,元顺帝昏聩,一道诏书将脱脱召回,大军瞬间群龙无首,作鸟兽散。这一乌龙事件,让元军士气低落至谷底,也给各路义军送上了绝佳的喘息、发展机会,自此元军再难组织起如此规模的有效围剿,只能被动挨打,眼睁睁看着反元势力愈发壮大。

北方草原,蒙古宗王们的内讧愈发激烈。黄金家族的荣光早已黯淡,各部落为了争夺大汗之位,不惜刀兵相见,草原上战火纷飞,牲畜惊散,牧民们苦不堪言。一些部落为求自保,甚至打起了与中原义军合作的算盘,派使者南下,试探合作可能,这让元顺帝的北撤后路也隐隐有了危机,整个蒙古统治阶层陷入内忧外患的绝境,曾经威震欧亚大陆的大元帝国,此时只剩苟延残喘的狼狈模样。 随着局势发展,各股势力间的碰撞愈发频繁且激烈。朱元璋与陈友谅这两位当世枭雄,终是在鄱阳湖迎来宿命对决。陈友谅仗着战舰巨大、兵力雄厚,妄图一举碾压朱元璋。他的战舰首尾相连,铺天盖地而来,宛如水上长城,气势骇人。朱元璋则巧用智谋,他先派小股舰队佯装败退,引诱陈友谅追击,待敌军阵型散开,便集中火力猛攻其薄弱环节。鄱阳湖上,炮火轰鸣,箭矢如雨,战船穿梭往来,喊杀声震天动地。关键时刻,朱元璋施火攻之计,东风骤起,火势借着风势迅速席卷陈友谅的舰队,一时间,满江大火,陈友谅的巨舰纷纷起火燃烧,士兵惨叫着跳入江中,溺亡者不计其数。这场大战以陈友谅战死、汉军溃败告终,朱元璋就此扫除了称霸江南的最大障碍。

与此同时,张士诚还在江南的温柔乡里沉醉未醒。朱元璋在解决陈友谅后,马不停蹄地挥师东进,直逼张士诚的地盘。张士诚如梦初醒,仓促应战,可他久疏战阵,军队也缺乏实战磨砺,怎能抵挡朱元璋如狼似虎的精锐之师。苏州城被围数月,城中粮尽援绝,百姓苦不堪言,张士诚虽拼死抵抗,但终究无力回天,城破之日,他拒不投降,自刎而死,江南之地尽入朱元璋囊中。

北方的红巾军,在刘福通的带领下持续给元军施压,可也引来了元军的疯狂反扑。在元军与地方武装的联合绞杀下,红巾军渐渐陷入困境,刘福通壮烈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