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二雪笑着从画筒里拿出干净的紫毫,沾了沾杯中的酒水便在自己的眉弓和鼻缘底下画出两条透明的线。
他边画边说道:“看到我画的这两条线了吗?像这样,从发际到眉间,再到鼻缘下方,最后到下巴处,恰好将人脸分成上、中、下三个部分,谓之‘三庭’。”
说完他又继续在脸上画了几条线:“从两侧眼角到发际,正好是两个眼睛的长,再加上双眼之间也正好是一个眼睛的长度,这五部分便称之为‘五眼’。”
苏诗青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脸,呢喃道:“三庭五眼……”
邵二雪顺势抓起苏诗青的手在他的脸上点了点。
“画正统肖像时,不仅要知道三庭五眼,还要知道‘四高三低’。所谓的‘四高’,第一高是额部;第二个高鼻尖;第三高唇珠;第四高下巴。“三低”分别是两个眼之间和鼻额处;唇珠的上方,也就是人中;还有下唇的下方,有一个小小的凹陷,共三个处,这些地方在绘画时要注意凹陷,‘三庭五眼’和‘四高三低’都是肖像画的基本功。想要准确地将一个人的脸部呈现在画纸上,便要找出这个人的脸部特征,再进行构图和作画。”
苏诗青听得心潮澎湃,以往他作画都是凭感觉,从未有人教过他这些,所以感到欣喜不已。
邵二雪继续道:“想要体现出一个人的神韵,最重要的就是眼睛,一张肖像画的好坏,关键在于眼睛部分能否体现主人的气质和心性等等。画圣顾恺之在画人物时最注重点睛,自云“传神写照,尽在阿堵(眼珠)中”,因而若是能熟练掌握我方才说的这些技巧,便能融会贯通地描绘人物肖像了。不过,肖像是个细活,需得日积月累才能慢慢掌握,急不得。”
苏诗青逐渐舒展眉头,脸上荡开笑意:“多谢寒夙兄提点,日后我定当勤加练习。”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苏诗青和邵二雪互相搀扶着走出酒肆,两个人一路说笑着来到城南的罗刹寺。
寺内古木参天,香客如云。微风中,檐角下的金铃声声清脆,与诵经声混在一起,似有股令人心神莫名安宁的力量。
苏诗青对着菩萨恭敬地合掌拜拜,香炉周围腾起浓浓的烟火,他的脸在缭绕的烟雾中,因虔诚而显得格外的平静清丽。
邵二雪竟然看得有些痴了,内心久久未能平静。
拜完佛,他们在僧人的带领下来到禅房休息,禅房的匾额上印着四个草书体的大字——风清月明。
苏诗青感叹道:“写得真好。”
这时,身后传来一声沉朗的声音:“二位施主,对书法有研究?”
邵二雪侧过身,合掌颔首恭敬道:“大师。”
苏诗青转头,只见一位穿着禅衣,面色和善、苍颜白眉的僧人立于台阶之上,于是急忙毕恭毕敬地合掌鞠躬。
大师一手捻着佛珠,凝视着牌匾说道:“这四个字乃是前任方丈泓宽法师所题,体意连绵,笔意奔放,二位施主仔细体会,便可得其中之妙。”
邵二雪点头道:“自古以来,篆、隶、楷、行、草当中,草书是最难的一种书体,需要无所不悟。”
大师笑意盈盈:“草书之难,在于其变化‘似无定则’,而又‘毫厘必辨’,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需得下笔之人自身正其律,备其骨,规其法,揖让有度,才能使之神生纸上。”
邵二雪肃然起敬道:“大师所言甚是,晚辈受教了。”
“哈哈哈。”大师点点头,“不打扰二位施主雅兴了,贫僧告辞。”
邵二雪急忙问道:“还未请教大师德号?”
“贫僧德号禅心。”
苏诗青望着禅心法师远去的背影,心中似乎更添了几分宁静。和邵二雪一起出来采风后,内心突然变得豁然开朗许多,对他的那份怨恨与不解,以及对顾眉生身份的顾虑通通一扫而光了。
想到这里,他转头看向邵二雪那张虔诚的侧颜,心想,在这份虔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