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朝称呼(2 / 3)

书”“钱尚书”,姓王姓李的“司勋主事、考功主事”被叫为“王主事”“李主事”,等等。

二、是“姓”+“公”之类的尊称,应用广泛,民间可用,官场也可用。要是穿越到贞观年间,见了房玄龄说“房公安好”,见了魏徵说“魏公万福”,人家会觉得你这孩子挺有教养的。

三、是“姓”+“官名别称”。比如唐人称县令为“明府”,于是张县令、李县令会被叫为“张明府”“李明府”,中书舍人和门下省高官都别称“阁老”什么的。

【百姓见皇帝】:也同百官一样自称为“臣”。

【皇帝自称】:“朕“。另外,有时候也用“我”或者“吾”。别人称呼皇帝:唐代时称呼皇帝多用“圣人”,亲近者甚至可称呼“郎”!如李世民为“二郎”。

【皇后自称】:皇太后下制令时,自称“予”,在便殿见群臣时,则称“吾”,很多时候也用“我”。

【后妃自称】:在正式场合用“妾某氏等”,“臣妾”也可,平时则用“我”或者“吾”。

【公主自称】:对皇帝她也是称“吾”或者“我”。

【皇帝对儿子称呼】:亲昵一点可叫小名,平时可叫他的名或者称呼其排行,如九郎之类

【皇太子自称】:平时还是多用“我”或者“吾”,另外对皇帝或者皇后时可用“儿臣”,对下人可用“小王”。

【太监、宫女】:在唐代太监是被称为“宦官”、“宦者”或者“给使”。女的,就是“宫人”、“宫婢”、“侍女”,与后世差别不大。

【自称:】小子、鄙人、“某”这个算是谦称里语气较为不卑不亢的那种,全社会上下通用。

…………

【社交用语和交友称谓】

初次见面说“久仰”;等候客人用“恭候”;

对方来信叫“惠书”;请人帮忙说“劳驾”;

托人办事用“拜托”;请人指点用“赐教”;

赞人见解用“高见”;求人原谅说“包涵”;

老人年龄问“高寿”;客人来到用“光临”;

与人分别用“告辞”;看望别人用“拜访”;

请人勿送用“留步”;麻烦别人说“打扰”;

求给方便说“借光”;请人指教说“请教”;

欢迎购买叫“光顾”;好久不见说“久违”;

中途先走用“失陪”;赠送作品用“斧正”。

【亲友间礼貌称呼】

父母同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

父母单称家父、家严;家母、家慈。

父去世称:先父、先严、先考。

母去世称:先母、先慈、先妣。

兄弟姐妹称家兄、家弟、舍弟、舍姐、舍妹。

兄弟代称昆仲、手足。

夫妻称伉俪、配偶、伴侣。

同辈去世称:亡兄、亡弟、亡妹、亡妻。

别人父母称:令尊、令堂。别人母亲称:念慈。

别人兄妹称:令兄、令妹。

别人儿女称:令郎、令媛。

妻父称:丈人、岳父、泰山。

别人家庭称:府上、尊府。

自己家庭称:寒舍、舍下、草堂。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对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学校称:寒窗、鸡窗。

同学称:同窗。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