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国眼中已经没有了多少威胁。华阳大战之前,魏国已经连番损兵折将,秦国要灭掉魏国,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
但是,魏国虽然大势已去,但楚国和赵国实力犹存,慑于他们的威力,秦国还无法即刻灭亡魏国。魏国为保自身安全采取了割地求和的策略,于是,秦国顺势和魏国交好,以暂时安稳住它。
魏国的实力明显弱于秦国,而外交从来是强者的游戏,所以秦国派遣去魏国做使者的人并不是什么达官显贵,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王稽,却因这次出行,成为改变秦国历史的关键人物。
这一切,全要拜秦国的历史传统所赐。
自秦孝公、商鞅变法以来,秦国逐渐实
本章未完,请翻页
现了富国强兵的国家理想。经过惠文王、武王、昭王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秦国的国势日益强盛,逐渐成为凌驾于东方六国的国家。自秦孝公开始,秦国就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于是逐渐形成了一个传统政策:举荐贤达者可获得与贤达者同样的赏赐,而举荐不肖者也要获得与不肖者同样的惩罚。在此政策的引导下,秦国的有识之士,都随时留意,访求人才。
转机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对于范雎之才能,郑安平最为了解也甚为佩服,他也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这个结拜兄弟能够飞黄腾达,自己到时候也可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在此之前,范雎就对自己的这位结拜兄弟说过,当今之世,唯有秦国能够让他大展才华,其他国家皆不可取。其理由有三:第一,战国七雄当中,秦国的国力最为强盛;第二,秦国现在虽然是宣太后掌权,到时秦昭襄王嬴稷也必然有亲政的愿望,那时便是有志者的时机;第三,秦国的用人制度最为灵活,能够不拘一格地任用官员,只要有才,就一定能够受到重用。然而如何到达秦国,得到秦国统治者的赏识,却是范雎面临的最大难题。
正在郑安平和范雎二人都在为自己的前途伤脑筋之时,一个人的到来让他们二人看到了希望,这个人就是秦国使者王稽。
范雎和郑安平商议,王稽虽然是秦国使者,但是其住所的防范并不是很严密。因此,他们完全有可能找机会混进去,到达王稽的近前,来个毛遂自荐。
正当第二天二人来到王稽府上,准备乘机混进去的时候。他们发现其门口竟然贴着一张告示,内容大致是秦国使者初来乍到,使馆需要打扫,特此向广大魏国居民招募杂役。
范雎见状,苦笑着摇了摇头。他虽然在魏国并不是什么达官贵人,却好歹也是一位才高八斗的有才之士,怎么可能纡尊降贵,做这种粗俗不堪的活呢?然而为了自己的前途着想,他又不得不这么做。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受这点屈辱又算得了什么?比起当初被人殴打得半死,扔进茅坑,这点屈辱不过是小巫见大巫。
就在他决定前去报名做杂役之时,郑安平止住了他的步伐。郑安平对他说,他一旦有机会就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未来一定是达官显贵,所以不应该去做奴才该做的事情。即使他不计较,将来也要被人笑话。这样的事情不如让他这个做兄弟的前去。
范雎拗不过郑安平,只能看着他前去应征,心中自是感动不已。
于是,郑安平顺理成章地做了王稽府上的奴役,没想到他一到王稽府上,就成了王稽身边的服侍人员,且能够早晚见到王稽。郑安平进退有度,言行举止都不像是一个粗俗的杂役,所以在众多杂役中,他很快就脱颖而出。
王稽很快就注意到了他,郑安平见此,办事更加尽心尽力,每次都让王稽很放心。渐渐地,郑安平获得了和王稽说话的权利。
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王稽叫人来传话,让郑安平马上过去,有事情和他商量。这时,郑安平也感到时机成熟,准备来到郑安平的房间后,借故和他说话,以举荐范雎。
郑安平到了王稽近前,王稽向他问道是否愿意和他一起回到秦国。郑安平没有回答。因为他并不知道,这王稽为何会这么问。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