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理想不能代替现实(2 / 3)

时没有打过秦国,魏哀王还是打不过秦国。秦、魏两军相遇,参战的士兵未必相同,战争的结果却是一样的,即魏国只有挨打的份。

自从庞涓死后,魏国一蹶不振,接连被秦、齐欺压。东有强齐,西有猛秦,魏国两头受气。两个强大的国家夹击魏国,就像两座大山一齐压向魏国,魏国无力抗拒,除了挨打还是挨打。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至理名言。在混乱的战国,这句话更被封为金科玉律。

被秦国打败一年后,魏国接着在观津今河南清丰南大败给齐国。偌大的一个魏国,随着土地一天天被削割,国家已经危如垒卵。

在秦国接二连三的打击下,魏国衰落之势愈来愈快。

魏国衰落了,无论大国小国都想趁火打劫,秦国更想将其吞并。但与魏国接壤的韩国开始担心起唇亡齿寒的问题。所以当强秦将魏国逼上绝路,韩国站出来尽力帮魏国解围。秦国欲出兵伐魏,小小的韩国敢跳出来干扰,秦王大怒,于是发兵攻打韩国。结果秦、韩两国军队相遇,韩军势弱,不堪一击,被秦军斩杀8万余人。

秦国一举诛杀8万多韩军,诸侯国十分恐惧,对秦国更加畏惧。

古代战争,人力很重要,极少出现斩杀8万敌人的情况。秦国破除旧例大开杀戒,诸国国君已经开始胆战心惊了。

秦军不惜残害俘虏上演一出杀鸡儆猴的好戏,为的就是能够进一步壮大自己的声威,张仪抓紧时机再次游说魏哀王。

魏国土地不到一千里,军队不过30万,地势平坦开阔,夹在诸国之间,就如车轴的中心。如果魏国像秦国一样,强大得想打谁就敢打谁,这样的地理位置就会很有优势,因为可以向四方扩展领土。

魏国的南边有强大的楚国,西边有居心叵测的韩国,北边有贪得无厌的赵国,东边有虎视眈眈的齐国,只守卫边疆就需要不下10万的兵力,耗费巨大,魏国难以支持。这几大国就像几只大脚,如果一只脚踩魏国一次,魏国不死也要重伤。

更令魏国人感到痛苦的是,魏国都城四周没有山川的险要作为屏障。从韩国国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到大梁只有两百多里,一路十分平坦,敌人的战车倏忽而至,十分危险。

分析完地理位置后,张仪开始剖析魏国的利害。张仪说,魏国属于兵家必争之地,是一个天然的战场。魏国与周

本章未完,请翻页

边诸国相交,为了自身利益不可能一视同仁,必然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

如果魏国与南方的楚国交好,忽视东边的齐国,齐国心下不愤必然侵犯魏国的东部;如果魏国极力结交齐国,将所有的好处都送给齐国,被冷落的赵国必然侵犯魏国的北部;如果魏国诚心与楚国、齐国和赵国交好,不理睬西边的韩国,韩国必然进攻魏国的西部。

一个国家夹在几个国家之间就像坐在荆棘丛中。如果魏国还是以前的魏国,这些刺不能刺伤它。可如今,秦国将魏国的盔甲给撕破了,魏国现在等于以肌肤接触四周国家的荆棘。

魏国依赖合纵,张仪就釜底抽薪,剖析合纵策略的利害。张仪说,诸国赞同合纵目的只有一个,凭借它使国家安宁,百姓富足,军队强大,君主受到尊崇,名声得以彰显。合纵诸国歃血盟誓,相约为父兄昆弟,立誓互不侵犯。这些都只是形式,都是虚的,不切实际。

合纵只是理想,却不能代替现实。张仪举例,即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亲兄弟,尚且有为了钱财而争斗致死的事例,何况合纵诸国本就觊觎别国的土地,都企图称霸天下。

参与合纵诸国的国君各怀鬼胎,合纵策略能够续而不断,全是苏秦从中斡旋之功。张仪指出其中利害,魏哀王十分害怕,一时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见魏哀王七分害怕,三分犹豫,张仪向前迈一大步,诱惑魏哀王侍奉秦国。秦国实力最强,凡是小国、弱国都想躲在这棵大树下避雨遮阳,然而,实际上秦国的野心更大,诸侯国都担心引狼入室。

普天之下,秦国实力最强,秦国发话没有哪一个诸侯国敢不听。如果诸侯国敢违背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