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第一批分地的人,参军后,其家属都要迁到各地的复兴新村。

刘玉芬的缝纫机踩得飞快,美式卡其布在针脚间翻卷,她每缝完一件军装,复兴社的妇联干事就在分田簿上画个勾。

隔壁房间传来婴儿的啼哭,十八岁的军嫂陈彩姑正用鹰酱的奶粉在喂孩子,奶粉罐上原本的英文标签被撕下,贴上了红纸写的"复兴奶粉"。

"宝宝乖,等咱们到了南方就可以分田了,就有吃不完的粮食,再也不用饿肚子了。"陈彩姑轻声哄着孩子,眼神温柔且坚定。

"他婶,你说南边红河的水真能养出好稻子?"

"我男人来信说,打下高卢鸡的东印度北部后,军人家庭每家至少能分二十亩水田,还有砖瓦房住。"

刘玉芬停下手中的活计,摸了摸自己微微隆起的肚子

"复兴会的官员说那儿一年三熟,咱们八桂的地跟那儿没法比,都是是石子堆。八桂的十万大山可不是说说而已"

运粮车队的汽笛声由远及近,车灯照亮了新村墙上的标语"南下分田,战死者田产由家属继承!"

在龙城兵工厂车间,十八岁的学徒工阿明正在给M1步枪刻字。

"陈班长,我爹是后勤兵,上个月在衡阳没了"

他握着刻刀,在枪托内侧刻下"陈富贵,15亩"

"这田能算上我家的不?"

正在调试机床的陈德明点头说道"按《分田条例》,只要是是桂系的军人都可以,战死者家属可继承田产,还能多领五亩抚恤田。"

(李崇文决定把以前牺牲的桂军的家属也带上分田,这让改编后的复兴军彻底没有后顾之忧。)

阿明的眼睛亮了,刀锋在木托上划出更深的刻痕,他要让父亲的名字,永远和红河的土地连在一起。

中学生陈立正在登记物资,他参军后被分配到后勤做文书。

钢笔尖划过"盘尼西林"的条目时,想起上个月患伤寒的母亲,要不是复兴军政权的医疗队带着磺胺粉进村,母亲根本撑不到现在。

漓城的街头,运粮车队缓缓驶过。大卡车上,成袋成袋粮食堆成小山,"US ARMY"的标记格外的显眼,另一队卡车上装着的鹰酱牛肉罐头在阳光下发出银白色的光芒。

街道两旁站满了百姓,大家踮着脚张望,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自从鹰酱援助到来后,李崇文就在各大城市,发粮,为看不起病的人治病,并宣扬南下移民的分田政策,每个普通移民都可以分到五亩田地。并且李崇文还把燕京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直接给抄了过来,在复兴军设指导员一直到排,宣扬复兴会的理念,维持纪律。

在全八桂废除所有的苛捐杂税,不再征收农民的粮食,大规模降低商税,把压在人民头上的负担一扫而空。

本来八桂的人民不太相信的这些有的没得,觉得土地只会分给当兵的,这年头会把土地分给穷人的,那是圣人。但是,看到这一车车面粉,一车车大米,一车车罐头,一车车衣服。看到复兴军不扰民,还为穷人治病,发粮。看到新兵穿上新衣服新鞋子。看到复兴军政权成立后人民生活的改变。八桂的人民选择了相信复兴军,相信李崇文。

人群中突然爆发出欢呼,长长的行军队伍走了过来,新兵们穿着簇新的军装列队走过,皮靴踏在青石板上发出整齐的声响。他们的脖子上挂着分田的凭证,上面用写着名字和亩数。

一位抱着孙子的老妇人挤到前排,往士兵手里塞了把熟花生

"娃,好好打仗!等你们分了田,我老太婆也要去红河种甘蔗!"

士兵们接过花生后笑着敬礼,心中充满了温暖和感动。

队伍中的指导员看到了没有阻止,而是掏出钱递给了老妇人。

"老太太,这些钱给你的孙子买些糖吧!"

在老太太惊讶时,指导员把钱塞到老太太手中,向她敬礼后就跟上了前面的队伍了。

花生的香气混着路边的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