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1 / 2)

杨醒故意的。

若不是有旁人在,她会更过分。

看着季明元双颊微红呼吸轻喘的模样,她不由得心猿意马起来,呼吸都快了几分,面上却若无其事般收起布带。

“我还要去趟村长家,先走了,过两日再来看你。”

吴氏赶紧道:“杏儿,晚点过来吃饭吧,我这就准备起来。”

杨醒下意识想拒绝,一看季明元一副纠结的模样,于是改口答应下来:“行,我去一趟村长家,一会儿过来。”

现在其实还早,约摸着中午两点,但村里人一天只吃两餐,晚饭也不会吃太晚,一般下午五点左右就吃了。

杨醒背着背篓离开,径直去了村长家,季时坤一家子都在,似乎在商量事,介于双方很快会成为亲戚,也没有刻意避着她的意思:“杨丫头来了,他娘,去泡壶凉茶来。”

村里人哪儿来的好茶,也就是他识得几个字,会采些菊花金银花等晒干做凉茶,夏秋时节来客时冲上一壶。

季时坤三个儿子都成家立业,一大家子住在一起,很是热闹,孩子们在院子里玩闹,季时坤觉得他们吵,便让大一些的带着出去玩儿了。

这才安静下来,杨醒便直截了当问起买地基的事。

季时坤道:“我们刚才正商量呢,有两家同意卖的,加起来一共七分,另外一家是明元四叔家,不大乐意卖,我是想着那些也够了,你有时间的话,可以先去看看。”

杨醒点点头,四百多平也不少,如果位置形状合适,也能盖出她想要的屋子。

说干就干,季时坤和大儿子立刻带着她去了那片地方,杨醒将点心留下,季时坤妻子李氏还有些不好意思,马上就是一家人了,每次过来都带东西,实在客气。

不过没等她拒绝,杨醒已经背着背篓走了。

上河村是各村里户数和人口最多的,共三十一户,登记在册的有三百六十六人,孩童一般到六七岁才会去登记造册,因为夭折率太高,即便是收成比较好的年岁,婴孩的存活率也很难超过超过八成,通常一年村里出生十个孩子,至少夭折两三个,有时候难产,母子俱损都是无法避免的。

而现在又是农耕时代,开荒种田就要大量劳动力,所以家家以生儿子为荣, 三个五个不嫌多,十个八个更好。

至于能不能娶妻生子,那又是另一件事了。

季时坤说的这块地在上河村东边,和杏花村隔河相望,直线距离到杨醒原来的住的地方还挺近,就是没有桥。

这儿四个村子,除了在山里的桐寨村,其他三个村子几乎都有河流,但没有桥。

以前河流没改道的时候,是有一座木桥的,后来涨水,河流改道,那木桥就废弃了,被村里人拆了当柴禾烧。

现在要过河,只有村民自己搭的石头桥,不涨水的时候还好说,一旦下雨涨水石头就被淹了,或者被水冲跑,过不了河,很不方便。

这地基距离河流有三四十多米,别看隔得远,河里发大水的时候是能淹掉的,杨醒有点儿不满意。

但也有好处, 她觉得那些土地不够,但是地基的面积,往河的一边扩宽是可以的,不用按地基的价格计,而是按普通田地算。

至于河道, 有两种方法,一是抬高地基,二是到时候花点钱修整一番。

她愿意出钱,村里有的是人愿意出力。

毕竟这是为了大家好。

打定主意,杨醒便问道:“村长,这边上的地可以买的吧?我想把这一片也买下来。”

季时坤面露惊讶:“你买这个做什么?都是沙土,就算要种东西,随便买一块就够了。”

“院子大点儿比较好。”杨醒道:“我打算把这些都修整起来,放心吧,我有银两。”

说完直接摸出来两个20两的银锭子:“村长给我办就是了。”

季时坤被吓了一跳。

不是说他家拿不出40两银子,而是村里没有哪户人家会花40两去买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