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17 / 23)

人世间 梁晓声 36421 字 2023-08-12

元的洞中一隅。那里有锅台,有 火炕,有几块板搭的案板,有剥了皮的枯树做的衣架、洗脸架,有用竹段 扎成的小饭桌和两只小凳……看上去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周蓉说,她一到贵州,就直奔贵阳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统一分配 办公室”,要求到离“大三线”较近的任何艰苦的地方。她当然不敢提 自己是因为一个叫冯化成的头戴“现行反革命”帽子的男人才奔赴贵州 的,而打出了父亲的旗号,说是为了离父亲近一点儿才到贵州。她只身 来自东北的大城市,这已足以让“知青办”的人特别惊讶、另眼相看了。一 听说她父亲还是“大三线”老工人,也顿显亲热。贵州人对“大三线”工 人怀有敬意,何况还是一名“大三线”老工人!他们的敬意,一下子转 变成了对她的好感。可以说,她沾了父亲的光。  周志刚听她讲到这里,稍有得意,淡淡地说:“你爸也就有那么一点 儿光可以让你这个女儿沾沾,能沾就沾吧。”  她也颇为得意地说:“我还沾了我先生的光。”  她居然大大方方地在父亲面前口口声声称冯化成为“先生”,全然 不管父亲对还没见面的女婿内心里有多腻歪。  周志刚瞪着她问:“你沾了他什么光? ”  周蓉撒娇地笑道:“他不是叫冯化成嘛。”  “歪理邪说!没有人家对我们’大三线’工人的敬意,他冯化成靠 什么化成别人对你的好感? ”  他往火炕边一坐,一只手伸到褥子底下试了试,炕面挺热乎。在贵 州,能睡上东北火炕也算一福。若不是在山洞里安家,还享不上这福分。  周蓉继续说,“知青办”的人不是些马马虎虎的人,他们对工作很认 真,并非她说什么,人家就信什么。  他们严肃地问:“你说是’大三线’老工人的女儿,怎么来证明呢? ” 她就从旅行兜内取出了粗粗的纸卷,撕开包在外边的报纸,于是父 亲所获得的许多奖状呈现在“知青办”那些人眼前。  她从来不是莽撞的姑娘,重大行动之前一向精心准备。  一看就不由人不信。那个年代没人敢造假奖状,但“知青办”的人 又有疑问了——这么多奖状都是你父亲在四川的“大三线”工程单位获 得的呀,如此看来他人不在贵州啊?  她就说父亲确实还没到贵州,但已在信中告诉家人,自己很快就要 调到贵州了。为了给父亲一份惊喜,她义无反顾地到贵州插队了。  “知青办”的人大受感动,多有孝心的一个女儿呀!他们知道,按 她的家庭出身,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兵团战士毫无问题,离家近不 说,每月还有三十二元工资呢,可人家姑娘偏偏只身来到贵州了!眼 下,与父母划清界限,对父母铁石心肠的儿女他们见得多了,眼前这个 姑娘可太不一般了!人家一句革命口号没说,开口直言就是为了能经常 照顾父亲才来到贵州的,实实在在是个好姑娘啊!  他们问:“那你父亲将被调到哪里呢? ”  她就说出了冯化成接受劳改的地方。  人家说,那是很穷的地方,你父亲他们又要受苦了!  她说,就把我分到那儿附近吧,我受点儿苦心甘情愿。  “知青办”的人安排她在临时招待所休息,专为她开会研究,都主张 既要考虑到她的一片孝心,又要争取把她分在不太苦的村里。那一带山 区他们也不熟,打开地图意外地发现,那一带很穷的山区,居然还隐匿 着一个得天独厚的所在。他们都为她高兴,一致决定将她分到那个村。  可以这么说,在许多人都不知该怎么做个好人的年代,周蓉遇到了 贵人,而且遇到了不止一个。他们不但愿意做好人,也知道该怎么做。  他们真是些很好的人,其中一个还陪周蓉在贵阳逛了一天。  两天后,周蓉成了那个穷山区一颗珍珠般的村子的第一名知青。  它叫金坝村,意指那一片面积不小得天独厚的可耕地,对于村里的 人们来说如同金子。金坝村的人们虽然也属于山民,却因为拥有面积可 观的耕地,更具有农民的特点,包括生存意识。山民的生存意识往往只 不过是种被动活着的意识,而一个自然环境好的村子里的农民,便有主 动争取活得更好的可贵意识。他们珍惜村里村外的一草一木,热爱那一 带的山山水水,不论大人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