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6 / 16)

人世间 梁晓声 25407 字 2023-08-12

  周蓉见到前夫冯化成和女儿时,他们住在巴黎郊区的一所小修道院 里,如同雨果笔下的冉?阿让与少女珂赛特,处于几位老修女仁慈的照 顾之下。她们中年龄最小的五十多岁了,年长者七十多岁。具有虔诚宗 教信仰的法国青年愈来愈少了,他们尊崇的已不是宗教本身,而是宗教 文化和宗教人士。这些老修女当然是资深的信徒,她们使小修道院的知 名度仅次于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由于太出名,几乎完全成为旅游景 点,根本不便于教徒与上帝进行神秘的沟通。在老修女们眼里,这所小 修道院已经成了坚守信仰的最后圣地。她们深知盼不来多少接班人,但 这并不让她们沮丧——自己能成为伟大教义的最后守望者,乃是她们感 到万分荣幸的事。   她们一个比一个善良。她们的脸纤尘不染,每一条皱纹都显得恰到 好处,具有迷人的美感,洋溢着圣洁的光华,简直也可以说漂亮之至。是 的,她们是身着修女服的漂亮老妪。   当时切明病了,确切地说是被居无定所、三餐倒错的日子折腾得体 虚乏力了。唐人街上一位善良的华人陪他们父女二人到了那里,为了免 除修女们的疑惑,冯化成请那位华人说他女儿叫“冯切阴”。事实上,女 儿的确姓过冯,但他还是心生撒谎骗人的别扭感。他在做人方面有这样 那样不大可取的问题,却是一个很少撒谎的中国男人。即使在异国他乡 沦落到可悲之境了,他仍以撒谎为大耻辱,何况面对的是几位受人敬仰 的老修女,使他不无罪过感。然而,她们仿佛天生不会怀疑别人,不仅 收留了他们父女两人,而且提供尽可能周到的关怀。   冯化成的感激除了表现在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还表现在以诗 会友上。那时,他已学会了几句法语,经常用法语为她们朗诵诗歌,包 括中国古诗,都说是自己的创作。他朗诵诗歌的水平堪称一流,与那些 朗诵艺术家相比也毫不逊色。朗诵《静夜思》时,他泪流满面。她们听 不懂,但都被他抑扬顿挫的声调所吸引,被他专注投入的表情所感染,被 他的泪水所感动。   周蓉寻找到修道院时,冯化成正声情并茂地为老修女们朗诵闻一多 的《红烛》——想来,他当时的心情一定极其复杂。满院花红树绿,蝶 舞鸟鸣,这是朗诵诗歌的好环境好时辰。明明也在院子里,她试图为父 亲用法语翻译,但她现学的一点儿法语词汇根本不够用,只能告诉老修 女们父亲朗诵的是关于蜡烛的诗。   蜡烛是修女们的亲近之物,所以不仅冯化成又一次泪流满面,修女 们也陪着流淌知音之泪。   珥为也在流泪,她认为自己跟随父亲流落异国他乡不再是错误决 定,而仿佛是具有悲情色彩、赴汤蹈火的义举了。她似乎为自己当初不 计后果的任性的赌气,找到了一种意义。   正在那时,周蓉出现了。   老修女们听说是明阴的母亲,并且看到冯化成和女儿完全承认,一 个个抹着眼泪离开了。   三人一时相对无言,彼此觉得熟悉而陌生,如在梦中。   冯化成首先开口说:“你终于来了,你来得对,来得太对了!这几天 我一直有种预感,觉得你会突然出现在我和女儿面前……”   周蓉扇了他一个耳光。   冯化成没捂脸,也没后退,不再说什么。   周蓉接连扇他耳光。   “不许欺负我爸爸,你有完没完?是我要跟随爸爸,你要发泄怒气冲 我来好啦!”珥珥尖叫着护在冯化成身前。   共同的命运使女儿对父亲不但不怨恨,反而关系更铁了似的——起 码在周蓉看来是那样。   周蓉抓住女儿的手拔脚便走。女儿不愿意,一次次挣脱手,又站到 了冯化成身边。   冯化成同样护在女儿身前,一反方才的无地自容,他义正词严地说: “纵使千错万错,那也全是我一个人的错。你可以打我骂我,但你不可以 粗暴地对待女儿!”   “为什么不走?你为什么不跟我走?难道你要继续留在这里吗?难 道你要做修女了吗?我千辛万苦地找到你,难道你不再认我这个母亲了 吗? ”她再次紧紧抓住女儿的手。   “放开我!你弄疼我了!我为什么要跟你回去?为什么?是你们的 做法使我没脸继续上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