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5 / 15)

人世间 梁晓声 23793 字 2023-08-12

着秉昆时都嘟嘟嚷嚷,颇有微词,显然对秉义 并不满意。秉昆只好赔着笑脸,替哥哥秉义受过。   “百年不遇的一次机会,好不容易活着的时候盼到了,你哥又大权在 握,他究竟有什么为难的,非不分给春燕二姐一套两居室? ”春燕妈照例要说这么几句话。   秉昆每次都只能说:“是他不对,他不对。”   春燕妈家的院子里有花,还栽了葡萄,架上的葡萄快熟了,变紫了。秉 昆想那一定是德宝侍弄的,春燕和她父母她二姐谁也搭不成那么好的葡 萄架。他联想到了儿子周聪带回来的情况,假如曹德宝揭发周秉义的事 是真的,那么他今后再也不会从这条街上走了。他无法接受那样的现实。   周聪问:“爸,这是谁家? ”   他说:“不知道。”   周聪又问:“那你站这儿干什么? ”   他说广想点儿事。”   周聪说:“爸,咱们还是回家吧。”   他说:“行啊,回吧。”   在回家的路上,他流泪了。   “雪片似的”的说法未免夸张,但确实有不少揭发周秉义的信件,经 由各种渠道集中到中纪委在本市的工作点。知情人透露,二三百封肯定 是有的,其中大部分揭发者是新区的人,少部分是周秉义当过市委书记 那个市的人。此外,还有极个别形形色色的人揭发鸡毛蒜皮的事,有个 署名“文化厅一干部”的人揭发周秉义贪污过一件价值连城的文物,后 经查明那是复制品,周秉义调离文化厅前上交了。还有几封信看样子是 同一个人写的,揭发周秉义对伟大领袖刻骨仇恨,因为每到“文革”多 少周年,他必定在报刊上发一篇反思文章。   变化就在转瞬之间,真是人心难测!起初,人们从脏乱差的地方搬 到新区后,对周秉义普遍感恩戴德,有些老人见了他双膝一弯就想跪下 磕头,甚至有人揮掇着集资在休闲广场为他塑像。如果不是他严厉制 止,这事还真有可能做成了。   后来,主要因为拆迁地建起了环境更好的高档商品楼小区,销售火 爆,许多人的心理改变了。他们寻思着,原来把我们迁到所谓新区,就 是为了占我们住过的地方给富人们建豪华小区!   事实似乎也是这样,周秉义的初心和本意却绝非如此。为了让光字 片的居民有个较满意的家,有个更好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必须找到 一大笔资金,只有与开发商置换,让对方有钱赚。   初心和结果,有时成悖论。抹杀初心,结果就是“阴谋”的最好证明。   于是,不少拆迁户觉得自己上当受骗了。后来,他们听说其他地方 的拆迁户得到了多少多少补偿款,钱数令他们眼红极了,更觉得自己损 失惨重。   当初,周秉义委托的开发商居然没给一分钱的拆迁补偿金!   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当初,也没有拆迁户索要补偿金。自己原来住的是什么鬼地方破房 子啊!盖好了楼房,修好了街道,免费帮着搬家,就已经烧高香了,还好 意思要什么补偿金吗?扔的尽是破烂,收废品的都懒得捡。何况他们都 清楚,根本就没有那么一笔钱预备着,厚着脸要也是白要,人家不找自 己要钱就是天大的幸运。   然而,一旦落入“阴谋”论,他们的心理和逻辑也就完全变了。当 初可不是咱们哭着喊着闹着要拆迁,而是周秉义副市长三番五次、花言 巧语地设下圈套,骗咱们拆迁的!周秉义是地地道道的小人。   在民间的话语中,“咱们”是特别有号召力的武器,它拥有一种巨大 的神力,很容易就将中立者吸引到同一战壕中,像磁铁吸引铁屑那么容易。   “咱们”的人数越来越多,力量越来越大,声音越来越高。当初的动 员成了 “花言巧语”,方式方法全成了处心积虑设置的“圈套”。   脑子快的人算了一笔账。当初,周秉义能将那么大的事很快运作成 功,从他手上过的资金少说有一百多亿!经手这么大的一笔资金,他会 守身如玉,不起贪念?这一百多亿里,居然会没有“咱们” 一笔补偿金?   可信吗?傻瓜才信!   成立一百二十人的保安队更受质疑。随便找个保安公司不行吗? 一 定要给他们盖宿舍、办食堂、建阅览室吗?夜里巡逻,还享受一顿免费 夜餐,有必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