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九世怨念(1 / 3)

下车前,我不由问了一句:“师父,我们到这里干什么?”

钟九城坏坏的说:“刚才师父带你捉了女鬼,现在捉个男鬼!”

刘美屯说:“九阴十煞阵是由九个阴魂,十个厉鬼布阵,迷惑人的心智,让人的五识六念分崩离析,分别囚禁。九哥这是要以毒攻毒吗?”

钟九城哈哈一笑,用手指做了个枪毙的动作,对着刘美屯啪的喊了一声,假装吹了吹枪口的青烟,说:“你知道的太多了,灭口!哈哈。”

说着让我背起一个包,当先领路,我们三个人鱼贯而入。

由于诡异之事频发,世间传闻不断,两个值夜的老人一到晚上就在值班室睡大觉,天塌了也绝不出门一步,绝对的标准的混工资流程。

时当丑时,阴气正重,诺大的山陕会馆隐藏在黑影中,重楼高塔,回廊长亭,在黑暗中如同一个个无言的巨兽。百年老建筑,自然树木高大,影影绰绰的树影又给黑夜中的山陕会馆平添了几分阴森。

是夜有风,忽紧忽慢,树影婆娑中我们三个很快穿堂过室,来到了西南角那个小小院落。

这里便是多少人谈之色变的寄骨寺。

寄骨寺的义庄功能,其实早在解放后就废弃了。后人在其基础上,挖掘史料,搜集坊间传闻,按照当时布局,重新恢复了当年义庄的布局,打造成中国传统丧葬文化义庄展览馆。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义庄,始于宋代范仲淹在苏州范氏义庄。范仲淹亲自定下十三条规矩,规定各房选一名子弟共同掌管,义庄所得租米按人口分给本族男女,族人嫁娶、丧葬、赴科举考试等都可得到一定资助,经历了这个阶段,义庄慢慢演变为以家族为资助对象的慈善机构。

以后范氏子孙又不断增补修改规章,使义庄得以延续扩大,到南宋理宗时,范氏义庄达三千多亩。两宋官员纷纷仿效,在各地建立了一些义庄,有的扩大为赈济本地穷苦百姓。与义田相类似的族产,还有义屋、义学、义冢等。新的义庄制度陆续形成,其影响远及明清。

广州韶关的广府义庄和旧时候其他义庄一样,分为“太平间”和“长生屋”。“太平间”自不用说,停放遗体的地方,“长生屋”就是堆放棺材的。以前,从南番顺过来韶关做生意、开铺头的人很多,从当年东堤的广富新街和老东街可见其繁华。在那时候,很多人都有“落叶归根”的思想,当自己死在异乡,都希望死后能够运回家乡安葬。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广府义庄的存在。

解放后,义庄在新中国消失。现存于世的香港东华义庄是由香港东华三院于1875年成立的义庄。

在香港开埠早期,当时广东各县市及海外有不少人来港打工,如不幸身故,因为没有雪房,尸体容易腐烂发臭,于是先行入殓再暂厝义庄,待后人来港才移回乡。

义庄现时设于香港岛薄扶林沙湾大口环道。由于楼群建于不同时期,建筑掺杂中西特色。1960年代是该义庄的全盛期,当时义庄内共有灵柩600具,骨殖逾8000副,当火葬在香港普及后,寄厝的棺木及骨殖陆续减少,2006年初,义庄共有灵柩71件,骨殖115件及骨灰21件,义庄每月租金50至400元不等。

曾寄厝的人包括前北大校长蔡元培、广东军阀陈炯明、香港富豪李兆基之父李介甫及富商林百欣、银行家廖创兴、周生生珠宝金行创办人周君任。

而东华医院创院总理之一邓鉴之夫妇于1906年及1915年离世后,骨灰现在仍然寄放在该处,入庄期已达100年之久。

寄骨寺规模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基本上是,三进,三殿,五房。一进院一个大殿,供的的是佛祖释迦牟尼;这里主要是为亡者超度;第二进一殿供的是地藏王菩萨;第三殿供奉十殿阎罗,牛头马面,鬼差无常,壁画上画的是十八层地狱。名为往生殿。这里主要是宣扬往生轮回,人生善恶有奖惩,劝人莫作恶。

五房基本便是功能房了,一为殓房,入殓师在这里为尸体整理仪容;二为棺房,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