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的变速箱故障都是由*作不当引起的。
米哈依尔·I·科什金领导对BT-7坦克进行了改进,安装了由183工厂自行研制的新型V-2柴油机。它也成为世界上第一辆安装柴油发动机的坦克。183工厂将这辆改进型的BT-7坦克命名为A-8型坦克,在交付苏联红军时,正式军用编号改为BT-7M。少量BT-7M坦克安装了大口径的76.2毫米主炮,并加强了装甲防护,成为BT-7A型坦克。
在制造BT系列坦克的同时,183工厂也制造了少量T-35五炮塔坦克,该型坦克由列宁格勒基洛夫实验工厂(KirovExperimentalPlant)的KB-35设计局研制(局长I·S·别尔)。
1937年10月,苏联红军汽车与装甲车管理局(AutomotiveandArmouredVehicleAdministration)要求183工厂研制一种全新的快速轮履两用坦克。为了完成这个重要的设计任务,米哈依尔·I·科什金从KB-190和KB-35设计局挑选了部分工程师,组织了一个小型设计局——KB-24。其21名成员包括:米哈依尔·I·科什金、亚历山大·A·莫洛佐夫、A·A·莫洛施塔诺夫、M·I·塔尔希诺夫、V·G·马丘辛、P·P·瓦西里耶夫、S·M·布拉金斯基、雅·I·巴朗、M·I·科托夫、尤·S·米罗诺夫、V·S·卡连京、V·E·莫依先科、A·I·斯帕依勒、P·S·先图林、N·S·科罗琴科、E·S·鲁宾诺维奇、M·M·鲁里耶、G·P·福缅科、A·I·阿斯塔霍娃、A·I·古杰耶娃、L·A·布莱施密特。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新组建的KB-24设计局完成了A-20轮履两用坦克的设计工作。A-20坦克是严格按照红军汽车与装甲车管理局的要求来设计的,它与BT-7M最大的不同是采用了全新的外形。在世界坦克发展史上,它开风气之先的采用了倾斜装甲板,这种防护运用原则很快为各国所接受,至今仍在影响着各国主战坦克的设计。
由于A-20坦克在性能上与BT-7M相比提高的程度并不算大,因此,设计局开始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设计T-32坦克上。它与以往设计的快速坦克最重要的不同是放弃了轮履两用的行走系统而采用了单一的履带式行走系统。放弃轮履两用式行走装置的原因有2点,其一是简化坦克设计,便于战时的大规模制造;其二则是可将行走系统节省出来的重量用于加强装甲防护。T-32坦克还安装了威力更大的76毫米火炮。
1938年8月,在最高军事委员会上(SupremeMilitaryCouncil),讨论了苏联红军机械与装甲车辆管理局的生产任务,科什金设法获得了制造A-20轮履两用坦克、T-32坦克原型车的许可。1939年中,T-20和T-32坦克原型车先后完成并交付苏联红军测试。测试委员会认为“这两种坦克在性能和技术指标上都超越了以前设计的坦克”,但委员会认为这两种坦克仍然不够好,还没有达到值得推荐成为制式装备的程度。
1939年爆发的苏芬战争成为T-20和T-32坦克的第二阶段测试的实验场。实战清楚无误的表明,只有全履带式的坦克才能满足在恶劣地形(特别是在秋冬季节)上的战术机动性要求,这也进一步宣判了轮履两用式行走装置的“死刑”。此外,实战表明,T-32还需要增强其战斗力,尤其是在装甲防护方面。
留给设计局升级改进T-32坦克、加强其装甲防护和火力的时间非常有限,但设计局成功完成了这两方面的改进。改进后的原型车被命名为T-34坦克,此后不久便成为苏联红军在到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重要的主战兵器。
由于T-32坦克设计定型尚有大量细节修订工作没有完成,同时研制T-34坦克的工程量很大,也因为T-35多炮塔坦克项目的正式下马,1939年,3个坦克工厂各自的设计局(KB-24、KB-190和KB-35)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