攒动,谈笑风生,打破了这黎明前寂静夜空。
这万长福,和白家住的比较近,只隔了蔡老三和另外的两户人家,平日里,白家人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地方,万长福父子四人总会主动过来。
万长福是老实巴脚的贫苦农民,当初他家有十来亩地,能勉强度日的,他爹怕他家绝后,借了万老爷家的高利贷,总算给他娶了个媳妇。但是,过了一年又一年,利滚利,越来越多,怎么也还不上,最后只好把自己的十来亩地给了万老爷,算是低了债。
没有地的万长福,只好帮万老爷家种地生活,为了多挣点儿,农忙时节,也会到白三爷家打打零工。白三奶是个热心肠,见不得他家落难,青黄不接的春天,总会接济他家一些口粮。就这样,万长福与白家人既熟又亲,关系非同一般的。
他的三个儿子,也不小了,至今都还没有成亲。大儿子文书和二儿子文武都二三十了,早过了娶媳妇的时间。由于日子过得紧巴,至今没有人给他俩提亲,看样子要光棍一辈子了。万长福现在不停地干活,就是想赚几个钱好给小儿子文兵娶个媳妇,来续续香火。
今天的婚车,蔡元章就安排给他了。万长福赶车是一个好把手,经常为村里人打发闺女接媳妇。不仅车驾的平稳,而且熟悉婚事的流程礼仪。这次安排他再合适不过了。
他的儿子们身强力壮,挑喜担,个个脚底生风,担子又平稳。因为和白家关系亲近,长福父子四人格外重视,早早起了床,喂饱了牛,又多给牛吃了一瓢豌豆料。接着,开始套车,特意查看了新车棚的竹龙骨和苇席是否结实,看没问题,才招呼满房上车。他的三个儿子跟在牛车后边,一行人在暮色中向那新娘子所在的杨家庄出发了!
刚到杨家庄村口,天已经雾蒙蒙的,远远地看到几个人立在那里。听到牛铃声,便循声朝这边望去。牛车越来越近,他们已经确信是白家的接亲婚车,便满脸堆笑的迎上前来。
长福看这阵势,估计是老白家亲家,便赖紧牛缰绳放满了车速,招呼坐在车里的白满房。满房撩起红布帘一看,忙跳下车来,朝着来人快走而去。“爹,您咋跑这么远哩!”“不远不远。”来人中就有他的老丈人杨二爷。
杨二爷今儿拾掇的挺精神的,一身新棉衣,还罩了深蓝色的褂子,脸上的胡须也规整的棱角分明,面色红润,堆着掩映不住欣喜,这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呀!
一行人走进村里,村里马路两边沾满了前来看热闹的乡亲们。杨二爷走在前面,满脸堆笑的向大家打着招呼,邀请大家到家里吃喜酒,大家也都向他贺喜祝福他结了一门好亲家找了一个好女婿。
牛车进了杨家的院子,人群也涌进了院子。
杨二爷便高声向屋里喊道:“春杏妈,杏儿穿好了吗?满房已经来了!”“快了!”不一会儿,穿着红衣裳盖着红盖头的春杏在妈妈的搀扶下走出来。
满房忙走过去,春杏妈眼泪汪汪的在春杏耳边又说了几句悄悄话,“去了婆家,人就大了。要孝敬公公婆婆,要照顾好满房,人要勤快不能懒,这样才能招人喜欢。”春杏也满含眼泪的点了点头。
然后母子俩走向满房,春杏妈也对满房说了几句话,“春杏是个实诚闺女,有啥做的不对的地方,你多多包涵。你俩要好好过日子!”满房憨厚而又腼腆的点点头。就这样,满房和春杏一起上了牛车。
小院里突然响起了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人群也突然躁动起来,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久违的笑容,这是庄稼人难得的笑容。
在这鞭炮声中,在乡亲们的祝福声中,长福驾着牛车缓缓地向村外驶去,留下了目送的人群依然矗立着久久不愿散去,人们依然在喜悦又亲切的谈论着,好像这一喜事就是自己驾的喜事一样。婚礼虽然简朴,但是生活困苦的乡亲们却感到欣慰!
长福赶着牛车欢快的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两旁可见一棵棵高大又挺拔的白杨树,慢慢地向车后移去。车上没有人说话,车后挑夫也默不作声,四周只听见车轮碾过霜冻的坚硬路面发出的咔嚓咔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