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一造户籍。由民户自己申报户口、田地,记入“手实”;里正据手实造籍,两次造籍中间年份按各年呈报的手实注于籍册,相当于异动登记。又为防止低报丁龄、伪报病老等,由官员检阅人丁形貌,称“团貌”。户籍制度趋于完备。
王主簿接着说:“朝廷检查户口、劝课农桑的基层组织是乡里,百户为里,五里为乡,每里设里正一人,是最基本的政权单位。里正由勋官六品以下的富户白丁担任,用来‘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税’。”
王主簿又说:“这位小哥把你的写实告诉我,我让人去办,一会就好了。”
户口申报表叫“手实”,要报到当坊里正那里。户口簿上要一一写明全家现有人口的姓名、性别、年龄、体貌特征,奴婢的数量和性别年龄,全家拥有的房屋土地等主要产业,近期人口变动情况等。
李凌威便将自己的籍贯,年龄什么的说了下来。
一般来说,需要您是本地居民的子女亲属,或者合法买来的奴婢,能证明自己来路清白,就可以找一家在本地有根基、有产业的户主,投身入户,请他代为向官府申报。
“手实”的最后一段通常都这么写:“牒件通当户新旧口并田段、亩数、四至,具状如前。如后有人纠告,隐漏一口,求受违敕之罪”。
“手实”写完,王主簿吩咐手下的衙役带着李凌威去本地的里正那儿上交。
所谓里正,您可以理解成介于居委会主任和街道办事处主任之间的一个公务员,通常是由本地富户或者退伍兵来当。
里正接了“手实”,听衙役说完情况,正眼瞧一瞧刚附籍的李凌威,是否和户口簿上写明的年龄、身貌相符——这个步骤叫“团貌”,必不可少。
因为新人有了户口和土地,就得缴税服役,有很多人为了逃赋役故意把自己的年龄报小或者报老,甚至假报重病残疾,这些违法行为都必须由里正一一勘察纠正。如果里正一时走眼,失职漏过去了,日后查出来,里正要被打板子的。
团貌完毕,人籍相符,还要交“上户口费”。这也是唐律规定的,进行人口普查造户口簿的时候,用到的纸、笔、墨和人工费用挺高的,要按人头向老百姓收税,每口人交1文钱,一户人家再总共交1文钱。
收了钱,里正才收下“手实”。他再把全村全坊每户人家的“手实”整理抄写一遍,编成“计帐”,再往县里送。县里的工作人员也要把每部“计帐”再统计登记一遍,这样编成的才是户籍,而李凌威因为在州衙,所以不用那么麻烦。
户籍要一共抄三份,往首都长安的户部送一份存档,州郡再留一份,县里也留一份。到了这一步,李凌威才算上户口成功,不用担心走在大街上随时被抓住遣返了。
李凌威便与衙役返回了州衙。
唐朝的良民百姓,如果不走出本县范围,有个户口簿也就够用了。像李凌威这样的,以后肯定要离开户籍所在地,比如打算去长安“西漂”,那就得去开单位介绍信,也就是“公验”。
“公验”有很多种,当官上任用的“告身”,民兵开拔用的“总历”,驿站工作人员用的“符券”,甚至买卖土地财物的凭据,只要是加盖了公章的官方凭证,都可以叫“公验”。
对于李凌威这样的白丁百姓来说,要去开具的“公验”叫“过所”,用途很单一,就是证明您这个人是良民,有籍贯,有家业,来路正派,全国各地都应予放行。
王主簿说“李小哥,理论上,像你这样的成年男丁,负有缴税和服役的责任,是不能脱离责任田到处游荡的,当地官府也不应该为您开具“过所”。但咱们不是自己家人嘛,所以我就帮你办了。”
“那谢过王大人了,小侄改日定当请大人吃顿饭,聊表心意。”李凌威说。
王主簿说“贤侄客气了,都是一家人,不过这申请“过所”也要找里正办理,首先呈上你自己写的材料,材料上写明出门人的籍贯、年貌、出门原因和目的地、携带的奴婢和主要牲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