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1948年4月,春寒料峭的长春。
清晨,一个瘦弱的小乞丐孤独地走在冷清的狭窄巷道里,他双肩高耸,脖子凹陷在瘦削的肩胛里,躬着身躯缩着头,双手拢藏在袖筒里。
地面积雪尚未完全消融,到处是肮脏的雪水,黑了吧唧,脚踩上去,雪水四溅,扑扑乱响。
小乞丐嘴里轻声数着脚下的步数。实际上,他小巧而薄削的双唇紧闭着,声音从鼻腔里喷出,是典型的闭着嘴说话。
这一年的春天似乎来得特别晚,眼看已是暮春时节,但东北大地上仍是冷风呼啸,枯草摇曳,破败的茅屋在寒风掠过的刹那发出吱吱嘎嘎的响声,稀了咣当。
街边屋角,涵洞,到处是寒风中蜷曲着身子的乞丐和流民,他们面容呆滞,瘦骨嶙峋,没有人会抬头看小乞丐一眼。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活在乱世之人,宁如太平盛世一条狗。
小乞丐抬起头看看阴沉沉弥蒙的天空,小心地避开前面一座暗堡,拐弯向东南方向继续前进,嘴里仍轻轻地数着脚下的步数。
在小乞丐抬头看天的刹那,借着阴郁的光线,可以看出他实在是太丑陋:左脸颊上有一大片暗红的胎记,右脸颊上布满大大小小的麻点,头发参差不齐,打着肮脏的发结,乱乱蓬蓬,黑不溜秋,身上穿着一套破烂衣服,破碎的布片在瑟瑟寒风中抖擞。
只是,他的眼睛,在抬头看天的刹那,在凝神静听周围动静的瞬时,在眨眼思考的片刻,有着异样的神采,灵动而敏捷,如一只闯入陌生领地的豹猫一样,忒儿警惕和小心。
但顷刻,那双眼睛又恢复漠然,呆滞。
1947年8月,出生于浙江丽水的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总长陈诚被蒋介石委任为东北行辕主任,主政东北防务,将成建制的伪满军队和保安团改编,组建新的野战军新七军。新七军以国军的王牌精锐、新一军三十八师为基础,驻扎长春,全员装备为美式先进武器。
经过东北野战军冬季攻势,国军被分割包围,只剩下长春、沈阳、抚顺、本溪、锦州、葫芦岛等城镇据点,而沈阳、长春之补给全靠飞机空投运输。
有“小委员长”之美誉的陈诚,于当年冬季败回南京,将一摊子被打得惊惶失措的国军队伍扔给卫立煌。
卫立煌也无回天之力。
1948年3月,驻守在永吉县的滇系六十军被东北野战军像赶鸭子似地撵回长春,防守长春东城。这样一来,长春城内就拥挤着新七军和滇系六十军两军主力,约十万之数。
滇系六十军与新七军以中山路为界。两军积怨已久,在相邻地段不仅划地而治、互设岗哨,还置有绊索、鹿砦、陷阱等工事,势同水火。
4月,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十万大军完成对长春的合围。
此时的长春是东北大地上的一座孤城,城外是枪炮林立的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城内是相互掐架、彼此虎视眈眈的两支国军。城内的老百姓战战兢兢度日如年,除非万不得已,谁也不敢在遍布明碉暗堡的大街小巷走动。
除非是找吃的。
独行踽踽,约半个时辰后,隐约听得前面有嘈杂人声,小乞丐加快脚步。
拐出巷子口,小乞丐的鼻子眼儿直冒凉气,似乎冷飕飕的寒风突然铺天盖地而来。
前面,就是他的目的地,梁氏粮庄。但此时,粮庄前面围站着几个斜背着枪的国军士兵,粮庄里还有更多的士兵在翻箱倒柜、进进出出。
“求求你们留下一些啊,兵大爷!你们十天前来征了一半的粮,五天前又来征走剩下一半的一半,现在还要强征,我这一大家子也还要过日子啊!”六十多岁的梁老板跪在肮脏的雪水里,浑身瑟瑟缩缩,抱着一个当官模样的国军兵大爷大腿,苦苦哀求。
那当官模样的士兵有一张胡子方脸,个子虽矮矬却强壮,有着与东北人完全不一样的青黑色皮肤,而这种青黑色皮肤并不是与生俱来,是由于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