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夙兴夜寐(1 / 4)

郭笨聪帝姬 南宋记忆 4906 字 2024-02-14

听说要设计火炮,听琴也来了兴趣,说道:“公子既是画火炮,想必要用些大点的纸了?”在她想来,如果要画图,必定是要更大些的纸了。郭笨聪摇头道:“不用,这些小纸便足够了。”

说起火炮,其实在南宋初期就有了,但当时火炮是青铜铸造,极为沉重,基本无法行军,通常是队伍到达目的地之后再现场浇铸。另外,当时的铜材极为稀少,因此火炮的成本也高得惊人,况且发射起来又不方便,平均四至五分钟才可以发射一发炮弹,而且发射几发炮弹之后,又要用水给炮管降温,否则无法继续装填火药。另外,炮弹也是实心弹,不会爆炸,比投石机威力也大不了多少,甚至以某些方面还不如投石机。而车弩的造价,要远比火炮低上许多,而且射速又极快,大约每分钟可以发射两矢,又无需冷却,射程也比火炮远上两倍,因此宋军多装备弩机。

大约十多年之前,由于南宋朝庭向沿海转移,战船数量的激增,宋军也开始大批量装备火炮。不过自去年以来,朝庭军费渐少,军中的火炮数量越来越少。铜制火炮在发射百余发炮弹之后,已无法继续使用,需将火炮回炉熔化后重新浇铸,但国库存银却捉襟见肘,兵部决定在铜炮回炉后,全部改制铜钱,然后再用这些铜钱制造更多的弩机。

郭笨聪今日从军器院中取来的,正是宋军中现役的两种火炮。第一种火炮叫做神风火筒,也是他今日在军器院中见到的;第二种叫做景炎双铣,此炮于两年前开始铸造。景炎双铣有两个并列的炮管,可以依次发射,主要用于船载火炮。在遇到敌方战船时,通常先瞄准发射第一炮,然后再根据第一炮的情况调整方向与角度,并迅速射出第二炮,其命中率要比两门独立的火炮高出数倍。

然而,景炎双铣是宋朝设计的最后一种兵器,数量又极少,因此从不被外人所知,南宋灭亡之后,此种火炮全部随船沉入海底,世人竟然不知道宋朝还有过此种火炮。

郭笨聪伏在桌上写画了近一个时辰,已用掉了十几张纸,却仍未完成。

听琴站在一旁,每看见郭笨聪写完一张,总以为就要结束了,却见他又拿起另一张纸,埋头写了起来。

郭笨聪自然不是随便乱写乱画的。他虽然无法得到具体的数值,但也可以算出大概的数字,再考虑到发射时的后座力、装填火药的过程、炮管清洗的方式等一系列问题,着实费了一番功夫。不过幸好有了宋军火炮与弩机的设计图,也可以大概知道哪些数据是必须出现在图纸上,又要以何种方式描述出来。

当然,郭笨聪现在画的图纸,其实也是纸上谈兵,倘若给了他火药的各项参数,以他现在的方法设计出的火炮,并不见得强到哪里,甚至还可能不如宋军现有的火炮。要知道,宋军装备的火炮,其尺寸、重量、材质,都是经过铸炮师无数次的试验得出的结果,自然也是这个时代最合理的设计。但这也不能否定郭笨聪的方法。宋军的铸炮师在第一次试制火炮时,完全是无中生有,将所有的组合全部试验一遍,然后找出最省料、射程最远、装药最少的方案。但郭笨聪经过了计算,就会省去诸多不必要的过程,比铸炮师要省出不少时间。倘若让二人同时从零开始,郭笨聪的效果就会高出数倍,各数参数也会达到最优。

画完整套图纸,已是半夜。郭笨聪将这几张图纸铺在桌上,仔细看了一会儿,忽然发现了一个问题:这图纸上的数字,都是以阿拉伯数字标出来的,军中的工匠自然不会认识,况且他以铅笔做画,似乎与其它的图纸多有不同。

郭笨聪略一思索,已有了主意,道:“听琴,还烦你去拿些笔墨,再拿几十张大纸吧。”听琴依言去了。郭笨聪又拿出昨天已写好的那些书页,前后翻看了一遍,将思路重新整理,发现经过这一天之后,自己所学的知识并没忘记多少,坐在桌前继续写了起来。

也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听琴敲门进来,手中拿了笔墨,怀中抱了几十张白纸。郭笨聪写得入神,丝毫未有察觉。听琴将纸墨放在床上,转身出了房门,不多时又走了进来,手中仍端着昨天那个木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