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晓漫一开始还有些兴味索然,听到最后真的目瞪口呆了。
杜子骏继续说:“同是保定育德中学学生,韩永禄同志于1924年回到家乡完县(今顺平县)西五里岗村,主持建立了保定第一个农村党组织,后于1930年领导发动了保定第一次武装斗争,也就是五里岗起义,并成立了北方第一支红军部队即红22军,比高蠡起义还要早两年,在这两次行动之间的1931年,谷雄一、赫光率领起义部队进驻阜平县,并建立了北方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其中谷雄一同志曾在保定育德中学就读。若往前追溯,你知道该讲到什么吗?”
杜晓漫对思路已有所领悟,她说:“若与育德中学有关的话,那就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了,我们学校曾组织参观过纪念馆。”
“是的,留法勤工俭学的发起者是高阳人李石曾,他除在家乡布里村建立留法工艺学校,还于1917年在保定育德中学附设留法预备班;第二年,主 席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作为新民学会负责人到北平参与留法勤工俭学筹备工作,并于1918年10月6日到保定迎接前来报到的湘籍学生,而在保定预备班毕业的有少奇同志,以及李维汉、李富春等同志。现在你应该明白了吧?”
“明白了。”
“明白什么了?”
“这就是为什么孟庆山只身从延安到保定,却能很快组建起抗日武装的原因。”
“是的,他当时得到保东、保南特委(后合并为保属省级委)的支持,第二年也就是1938年4月,其辖下河北游击军与吕正操所辖人民自卫军合并为冀中军区,部队番号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并在冀中38个县建起抗日政权,实际控制24个县城;又一年后,雁翎队的前身雁翎班成立,包括‘小兵张嘎’,当时隶属冀中军区一分区。”
杜晓漫站起来说:“明白了,在‘七七事变’之初,白洋淀地区就已经在抗日了。”
杜子骏说:“坐下,还没完呢。”
“还有什么?”
“冀中军区属于二级军区,其上级是早于1937年11月7日成立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最初设在山西五台县,十一天后迁至河北阜平县,你还记得吧?1931年曾在这里建立北方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记得。”
“1938年1月10日,在阜平县召开了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标志着正式开辟中国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包括冀中地区的白洋淀,当然还有现在的雄安新区。”
“明白了,要以大视角审视局部。”
“是的,同时更要理清脉络。”
“是不是该讲晋察冀军区成立之前了?”
“是的。在八路军从陕西东渡黄河到山西,将分别开赴平型关、雁门关、娘子关时,周副主、彭总于1937年9月16日抵达保定考察战情,当时驻防城垣的是国民党精锐第52军,其前身为黄埔军校教导团,但仅坚守不到两天便于9月24日败退。同一天,在涞源与灵丘两县交界的驿马岭,八路军打响北上抗日第一枪,随后乘胜收复第一座县城即涞源县城。”
“打响第一枪不是在平型关吗?”
“参加平型关战役的是八路军第115师,为了阻断日寇从河北增援山西的通道,派出辖下前身为红一军团第一师的独立团,到平型关以东约80公里的驿马岭,提前一天伏击了日军骑兵。”
“哦,原来是这样。”
“其实,第115师还派出直属骑兵营到唐县倒马关,在9月23日就与日寇有了交战,也被视为八路军打响北上抗日第一枪。”
“怎么会这样?”
“当年打仗主要看战果,尤其是击毙多少缴获多少,不像现在的人非要较真谁先谁后。至于倒马关、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