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3 / 5)

野火起平原 朱新开 6595 字 8个月前

杜晓漫打断道:“你又在东拉西扯了,快点回到正题吧。”

杜子骏说:“好好,回到正题。其实,在‘七七事变’之初,甚至红军还没有改编为八路军之前,就已超前部署从延安抗大抽调部分学员,他们可都是历经长征的红军指挥员,奉命分赴山西、河北两省,其中孟庆山同志只身来到保定。对了,他是咱们蠡县同乡。当时日寇正在围困平津,至9月中旬正式南下,他已从保定转赴白洋淀组建抗日武装,最初命名为抗日义勇军。对了,你看了以白洋淀为背景的《新儿女英雄传》吗?”

杜晓漫说:“看了。”

杜子骏说:“记得吧?一开始提到保定和高阳。”

要知道,保定位于华北平原北部、冀中平原西部,与北京、天津构成三角之势,以至“京津保”成为专用名词,并有“京畿之门”“北京南大门”之称,另有“一座总督署,半部清朝史”“一文一武一衙署”之说,其中,“文”为莲池书院,从中走出末科状元刘春霖、民国总大统冯国璋等;“武”为保定军校(1902年~1912年保定开办各类军事学堂16所,蒋介石于1907年入学保定陆军部速成学堂,而非通常所指的保定军校),先后入学的有张治中、白崇禧、傅作义、叶挺、赵博生、陈诚、董振堂等;“衙署”为直隶总督署,先后到任的有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

保定又有“保定府”之称,其实自宋代建城、元代重建以来,历经“州”“路”“府”“道”“市”的变迁,辖制范围随之有一定变化,如今除主城三区,还下辖由县改区的清苑、满城、徐水三区,由县改市的涿州、定州、高碑店、安国四市,以及高阳、蠡县、博野、阜平、涞源、易县、涞水、顺平、唐县、曲阳、望都、定兴、雄县、容城、安新十五县。

【PS:本书故事便是以上述保定主城区及22个区、市、县分章记述。】

杜晓漫仰头想了想说:“好像是吧。”

杜子骏说:“只说高阳,1937年10日,孟庆山率领抗日义勇军协同吕正操所辖人民自卫军打下高阳县城,由此建立冀中第一个敌后抗日政权;后于1938年1月,在高阳南于八村打出冀中第一场抗日歼灭战。对了,你看了以马本斋同志为原型的《回民支队》吗?”

“没有,参考名单中没有。”

“仍是在高阳县,不断扩大的抗日义勇军正式更名为河北游击军,其中包括《回民支队》的原型队伍,还有1932年高(阳)蠡(县)起义时期的党员。对了,你看过《红旗谱》吗?”

“以前学校组织看过电影。”

“你是师范生一定要看,知道为什么吗?”

“《红旗谱》主要记述了两件事,一是发生在蠡县的反割头税斗争,即高蠡起义的先声,二是发生在省立保定第二师范学校的‘七六惨案’,因此该校又被称为‘红二师’。”

“你应该知道吧?《红旗谱》其实是三部曲,另两部书名为《播火记》《烽烟图》,作者梁斌是红二师学生,也是蠡县人,曾亲身经历书中记述的事件,你有时间可以读一下原著。”

“嗯。”

“你还可以读一下杨沫的《青春之歌》,女主人公的原型曾在定县(今定州市)任教,男主人公的原型之一曾在红二师就读,并经历了‘七六惨案’。你把这几本书读完,就能基本了解当年的时代背景了。”

“嗯。”

“在红二师称为‘红’之前,一直追溯到1922年,保定育德中学的高阳籍学生王锡疆,不仅成为保定第一位党员,还在该校建立了第一个党小组,他与省立第六中学(今保定一中)学生杨景山、王重民并称‘高阳学界三杰’(注:杨景山是清苑县人,曾在高阳县就读),其中,杨景山后任北方区委组织部长,于1927年随同大钊同志一起英勇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