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屈千年的英雄,被断章取义的廉台之战(2 / 7)

重生之冉魏帝国 程志 9696 字 8个月前

),决意要在安喜与燕军进行决战。尽管冉闵后来意识到错误,而修改作战计划向常山方向南撤,并企图利用那里的有利地理环境扬长避短,但已给此时的部队行动造成了很大的被动局面。

再如按《资治通鉴》记载:“闵与燕兵十战,燕兵皆不胜。闵素有勇名,所将兵精锐,燕人惮之。慕容恪巡陈,谓将士曰:‘冉闵勇而无谋,一夫敌耳!其士卒饥疲,甲兵虽精,其实难用,不足破也!’,闵以所将多步卒,而燕皆骑兵,引兵将趣林中。恪参军高开曰:‘吾骑兵利平地,若闵得入林,不可复制。宜亟遣轻骑邀之,既合而阳走,诱致平地,然后可击也’。恪从之,魏兵还就平地。 ” 由此可见,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应该是:

1,冉闵与慕容恪十战,皆败之;

2,鲜卑军畏惧,慕容恪巡陈鼓舞军心;

3,冉闵军队开始离开平地,向树林移动,但是还未树林,是在去树林的半路上;

4,慕容恪派兵在半路上截击魏军,假意败退,诱魏军返回平地。

可见慕容恪实际上是在善于发挥自己骑兵优势的平地上,被人数远少于自己的魏军步兵所击败的,而且冉闵军队自始至终都在平地上,根本就没有过树林。这说明即便是在平地上野战对决,冉闵也照样能够以劣势步卒击败慕容恪优势骑兵,这样看来,冉闵在廉台之战中依旧把战场选择为平地,就不能简单地说是错误的,而不过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小插曲。 既然慕容恪被冉闵多次击败的地点原本就是在平地上,可见平地根本就不是慕容恪获胜的因素,从平地引向平地,“地利”根本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又如何能够说成是“扬骑兵之长,选择有利战场,计夺地利”???

再如当时高开已经识破冉闵的计谋说服燕军不丛林,而冉闵军队已经粮食短缺“士卒饥疲”,根本就不能继续久拖不决,又如何冀望冉闵军队避战被活活拖死?况且冉闵此前已经有过多次在平地上击败慕容恪的先例,又如何能够说成是“恃勇轻敌,果然中计”?那么冉闵回到平地上与慕容恪进行决战,恐怕还是一种企图力挽狂澜于既倒的不得已之举,只是燕人一相情愿地地牵强附会成“奇谋妙计”,而后世史家也都不加分析地盲目信从,而没有进行认真的深究,实则不过是断章取义、自欺欺人而已。

2,慕容恪的兵力究竟是多少?

关于燕国军队的总人数,燕军南下前夕,“简精卒二十余万以待期”,有精兵20多万,但是燕军南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攻占了幽州全境和冀州的部分地区,得到了大批的人口以提供兵源和给养,并收编了大量后赵军队,同时又有大批杂胡投降了前燕,所有这些都足以使前燕的兵力获得极大的扩张,因而廉台之战时前燕的**力已经远远超过了“二十余万”。 再根据史**载推断,慕容恪军的中军应该一共有两层前锋,一层是5000连环马方阵,一层用于在前面遮挡视线以迷惑魏军,如果两道前锋的人数相当的话,那么两道前锋合计1万人左右,两道前锋之后则是慕容恪亲自指挥的中军主力,是燕军的全军中枢,负有保护慕容恪的重责,因而自然要比前锋多得多,即便只有前锋的2倍,也当有2万人,那么中军一共合计约为3万人。 而鲜卑军分为三部,从慕容恪的部署来看,起决定性攻击作用的是“燕两军从旁夹击”,而正面的燕兵中军主要是用于暂时阻挡冉闵、以待两侧伏兵齐上夹攻而已,因而两侧伏兵人数应该不会少于正面燕兵的中军,那么按左右两侧军与中军相等、均为3万人的话,那么鲜卑军总人数应该至少有9万人,这个数字应该是比较保守的数字了,不能再少了,但是再多的话也恐遭人诟病说太夸张,所以这里就取鲜卑军为10万人。

3,慕容恪的“连环马”到底是什么样的战术?

解读一下慕容恪的“连环马”,网上很多人都把它吹捧为所谓“新式武器”,但如果我们冷静地分析这个问题的话 ,就会发现这个说法实在是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