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屈千年的英雄,被断章取义的廉台之战(3 / 7)

重生之冉魏帝国 程志 9696 字 8个月前

符合实际了。首先,这些人对历史细节缺乏考证,因为《晋书》、《资治通鉴》的相关记载也都清晰地表明,慕容恪的“连环马”并非这些人所声称的“拐子马,铁浮图”,更非某些人一厢情愿、信口开河的“三个一连”,两者属于截然不同的战阵,区别十分鲜明,不能混为一谈。后世之所谓“拐子马”,实际是两翼精锐骑兵集团冲锋的进攻战术,相当高明,《宋史·岳飞传》记载:“初,兀术有劲军,皆重铠,贯以韦索(皮绳),三人为联,号‘拐子马’,官军不能当。”;而慕容恪的所谓“连环马”则是“以铁锁连其马,为方陈而前”的被动防御方阵,移动非常困难,其缺陷是十分明显的,也并不见得多高明,慕容恪的“吾今贯甲厚阵以俟其至”原话更是在明白不过地表明了其“连环马”其实就是一种静止防御方阵,是等待敌军前来进攻,而非主动冲锋战术,也就是用铁链把五千人马连在一起,可以说就是一个无奈的笨法子,实质上就是依赖于自己的人数优势,并牺牲骑兵的机动性优势,将最精锐的五千名“勇而无刚者”鲜卑勇士用铁链锁起来作为前锋部队,并牺牲他们的生命充当肉盾牌,来抵挡冉闵军的猛烈冲击。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慕容恪的5000连环马应该是密密层层、相互交织连接的严密方阵,而不可能如某些人所想当然地那样“把五千匹马连一个直线”,原因很简单,如果真的“把五千匹马连一个直线”,那么由于阵列太长,一旦某点被突破,即出现“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后果,将导致全线的崩溃,因而慕容恪只有将5000连环马前后左右相互重重连接,从而形成坚固一块的连环马铁阵,这样即使有一点被突破,也决不至于导致整个连环方阵的崩溃,从而形成了重重障碍,有效地阻挡了魏军的突围进度,那么魏军要想突破连环马方阵,除非斩断铁索,又或将挡路的每一匹马都杀死,使铁索坠地,否则休想前进一步。

显然,慕容恪在这里还汲取了先前10战中由于阵形被魏军冲散而致败的教训,而在这种被铁链连在一起的情况下,即便有胆怯畏缩者一时抵挡不住想后退也根本跑不了,而只能被迫硬着头皮充当肉盾牌的牺牲品,这就防止了因为部分骑兵临阵后退躲闪、而造成阵形被魏军冲散的可能性,说白了就是一种人肉战术,也就是依靠牺牲一部分将士的性命来换取战争,实质上也是依靠绝对优势兵力构成对敌军少数步兵的重重合围,最后也是依靠人海战术,用血海把冉闵军淹没的。

4,连环马是否成功挡住了冉闵?

实际上慕容恪的连环马由于只是草创,还并不够成熟和完备,加之魏军勇猛无比,战术出色,因而也并没有真正挡住冉闵,冉闵实际上还是比较迅速地突破了连环马方阵,这一点从慕容恪的贴身谋士高开居然也在激战中因身受重伤而殒命可以清晰地看出。我们可以分别参看一下廉台之战中燕军的部署和高开的身份,廉台之战中燕军的部署在前面已经探讨过了:慕容恪“分军为三部”,左侧伏击部队、右侧伏击部队、中军部队,其中中军部队又有两层前锋,一层是5000连环马方阵,一层用于在前面遮挡视线以迷惑魏军,两道前锋之后则是慕容恪亲自指挥的中军主力,是燕军的全军中枢,负有保护慕容恪的重责,那么高开应该在哪一部队里呢,很明显,高开作为燕军的军师、慕容恪的贴身谋士,又是一介文士,属于受到高度保护的高层智囊人物,自然不可能被拿去冲锋陷阵,换言之,高开应该是在燕军中军主力部队里,伴随慕容恪左右,在后方运筹帷幄,为慕容恪出谋划策,然而处于这样一个中枢位置的高开也“被创而卒”,战斗之惨烈可见一斑,同时也可看出冉闵军确实突破了连环马方阵。

西西河社区有人则认为燕军连环马为“善射者五千人”,有放箭的优势,因而“近战可能性不大”,但是鲜卑人作为游牧民族,其看家本领就是高超的骑射之术,但是他们即便在先前拥有高度机动性的时候,仍然被冉闵步兵连续10次击败,更不用说是在被铁链锁起来、丧失骑兵机动性的时候。可见冉闵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