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自有一套对付骑射的战术,否则早已被数量绝对优势的燕军射杀殆尽,因而慕容恪之所以“择鲜卑善射者五千人”,不过是为了用箭射的办法让冉闵军分力防御,从而进一步阻滞冉闵军的突围进度,为两侧部队的合围赢得更多的时间,否则连环马的真正威力根本就不可能发挥出来,也就是:骑兵即使被杀,马匹仍旧锁连在一处,形成重重障碍,很难突围。但这些只有当近战的时候才能够得以实现。另外,冉闵军的突破连环马方阵也证实了两军发生激烈近战的事实。
5,燕军的损失情况究竟如何?
先讨论“连环马”的损失情况,研究过相关历史细节的人应该都知道,燕军“连环马”的厉害之处就在于骑兵即使被杀,马匹仍旧锁连在一处,形成重重障碍,阻挡了魏军的突围,。那么冉闵军要想突破连环马方阵,除非斩断铁索,又或将挡路的每一匹马都杀死,使铁索坠地,否则休想前进一步,但冉闵军还是比较迅速地突破了连环马方阵,可见燕军连环马前锋部队应该说是几乎损失殆尽,否则很难想象冉闵军能够突破坚固一块的连环马铁阵并直冲至慕容恪本人附近,以至于连侍奉慕容恪左右的贴身谋士高开也在激战中被击杀。原因其实也并不复杂,诚然,慕容恪的“连环马”自有它的厉害之处,但缺陷也是很明显的,由于燕军连环马骑兵都被铁链联结在一起,而牺牲了其机动性,无法自由躲闪与还击,很容易被人砍杀丧命,而冉闵军皆为百战精锐的死士,因而五千燕军连环马很快就被魏军将士们斩杀殆尽,使得冉闵军得以突破了连环马方阵。但冉闵的突围进度终究被有力地阻滞,以至最终被三面重重合围。又经过一场惨烈的血战,魏军7000余精锐将士全部力战而死,冉闵杀开血路溃围而出,却不幸因战马突死而被俘杀。
当然,燕军的损失肯定不止这5000连环马先锋,5000连环马先锋的作用主要是用来阻滞冉闵军队的突围进度,因而直接给冉闵军造成的伤亡损失并不大,因而在与燕军主力交战时战力未失,再从冉闵军在前10战中的战斗表现、以及后来战况之惨烈、以至于连侍奉慕容恪左右的贴身谋士高开也在激战中因身受重伤而丧命可以看出,廉台之战应该是慕容恪平生所遇到的异常惨烈的一场血战,其中的魏军将士应该都是冉闵的精锐死士,最后燕军也是依靠人海战术,用血海把冉闵军淹没的。如果我们考虑到燕魏两军的单位战斗力差异,那么在最后的决战中,燕军的绝对阵亡人数当超过魏军,如果再加上前10战的失败损失,那么燕军的实际阵亡人数还要更多,当然这还不包括因重伤而不能回到战场的人数。不过燕军的总人数远超过魏军,经得起消耗,所以凭借着人数优势,把魏军给活活耗败了。由于廉台之战中慕容恪军的伤亡损失也很惨重,故慕容俊还不得不让慕容恪回中山休整部队,而改派慕容评继续进攻邺城。
6,连环马到底算不算“高明战术”?
很显然,在前面的十战中,慕容恪大概以为仗着自己的骑兵优势和绝对人数优势,沿用常规战法,只要大军一冲,对方就垮,当然也可能真如某些人所言“不忍心牺牲将士性命”,所以才没有想到采用人肉战术去硬拼死堵,哪知他低估了对手的战斗力,所以反而被连续10次击败。后来他实在是被逼得没法,不得已想出一个笨办法,也就是依赖自己的人数优势,并牺牲骑兵的机动性优势,将最精锐的五千名“勇而无刚者”鲜卑勇士用铁链锁起来作为人体盾牌,并牺牲他们的生命组**墙尸山来堵死冉闵部队,换言之就是凭借着人多、经得起消耗的兵力优势,硬是用血海把冉闵军给淹没的。
并不否认慕容恪的这种笨办法确实耗败了冉闵,但用这种“歼敌一千,自伤两千”的人肉战术,伤亡代价十分惨重,根本就算不上什么智慧或高明战术,而不过是消耗战或人肉战。因为真正的大智慧、真正的成功军事家,是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而不是白白牺牲自己士兵的性命、用尸山血海去换取惨胜。而胜仗与智慧不能划等号,这是一个基本常识,